山东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四大举措抗旱保墒

02.02.2015  17:46

  2日上午,山东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南水北调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安德和相关负责同志做客《阳光政务热线》,就社会热点问题与广大网友听众进行了在线交流。

  2014年降水量、水利工程蓄水量

  均为十年来最低值

  王安德披露,去年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518.4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24%,其中10月1日以来平均降水量59.2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18%.全省各类水利工程蓄水总量56.2亿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偏少27%,其中大中型水库、南四湖、东平湖蓄水量32.81亿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偏少33.15%,降水量、水利工程蓄水量均为十年来的最低值。1月24日-26日,全省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4.7毫米,且当前冬小麦处于越冬期,需水量小,有利于缓解旱情。

  据各市上报资料统计,截至1月29日,全省农田作物受旱面积112万亩,主要分布在枣庄、临沂、德州、淄博等市33个村庄,有3.13万农村居民出现因旱临时性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淄博市淄川、博山、周村等山丘区、平原高亢地区。

  在节目中,王安德向农民朋友们介绍了四条科学抗旱的建议。一是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变浇地为浇作物,减少大水漫灌,通过管道和地面软管(小白龙)等进行灌溉,节约抗旱用水。二是加强田间管理,搞好镇压,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土壤,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本身的抗旱能力。三是趁墒追肥。在气温回升后,趁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追施肥,合理利用抗旱剂和保水剂,适时喷施叶面肥,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四是对空闲地和因干旱绝收的田块,及时调整种植耐旱作物。

  抓好抗旱工作预案方案

  四大举措做好抗旱保墒

  王安德披露,省水利部门在抗旱保墒方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抓好抗旱工作预案方案。根据不同时段的供水能力和用水需求,全面掌握干旱缺水程度,认真算清水账,提前谋划应对措施,分类制定水源保障方案。目前全省各市、县均编制了抗旱春灌、农村人饮和城市供水保障预案,最大限度保障抗旱用水。

  二是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兴建一批引调提水工程、“五小”水利工程(是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的总称)、以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对地下水位相对较浅、具备打井条件的平原区,通过应急打井,增加供水能力;对有水源无工程的地区,利用附近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工程等,扩大供水范围;对水源紧缺的地区,必要时采取跨区域应急调水。去年以来先后建成水利工程2.7万处,新打改造机井2.9万眼,新建改造泵站1049座。

  三是完善抗旱水源调度方案。沿黄地区加强与当地河务部门沟通,争取早开闸、多引水,提前把黄河水送到下游区域,缓解用水高峰期争水矛盾;水库灌区合理安排放水时间和水量分配,统筹兼顾上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井灌区做好机电设备维修养护,确保现有机井抗旱时期正常发挥作用;抗旱水源匮乏的地区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充分考虑后期降水持续偏少的不利情况,保障灌溉用水需要,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是提高抗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抗旱服务队、基层打井队等组织的抗旱作用,加大扶持力度,购置配备相应的设施装备,确保抗旱需要时能够开展拉水送水、提水灌溉、应急打井等服务。目前,全省共成立各级抗旱服务队1392支,其中市级11支、县级150支,各类抗旱设备总价值6.69亿元,包括应急拉水车787辆、打井洗井设备744台套、移动灌溉设备12535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