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势应时,中非开启经贸转型升级新时代
【习近平出访专家谈】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 王磊
12月1日至5日,习近平先后对津巴布韦和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赴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此行重点打造中非经贸升级版,是中国和非洲继2006年北京峰会之后的又一盛会。
从宏观历史来看,中非约堡峰会是“应势之举”。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特别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后,中非关系迅猛发展,已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局面,在政治、经贸、人文等各个方向开花结果。但现在毕竟距离北京峰会已近十年,其间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经贸关系面临提质增效的诸多挑战,中非关系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口,需要双方系统总结,统筹安排,规划未来。
从微观现实来看,中非约堡峰会是“应时之举”。受2013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非洲今年经济增速从2013年的5%降至2014年的3.8%。非洲和世界都在热切关注作为非洲第一大经贸伙伴的中国,将如何表态、如何行动。习主席在这个关键时刻出访,并带去多项经贸大单,宣布多项合作新举措,可谓为非洲伙伴注入一针“强心剂”,恰逢其时。
因此,习主席此访既着眼当下,更在引领未来。南非峰会承载着规划中非合作未来路线的历史使命,核心要务即是推动双方经贸转型升级,主要是从一般商品贸易往来向加工贸易、产能合作和技术转移升级,从传统的工程承包向投资经营和金融合作升级。由于三大便利条件具备,未来可期。
一是中非经贸利益深刻交融,互有所需。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进口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非洲占全球石油储藏量超过10%,占全球天然气资源7.5%,由于很多地区尚未勘测,非洲上述两项资源的实际储量或许更多,此外还富含其他各种矿产。二是中国产品对外出口和投资的重要市场,对非投资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整体的一部分,可为中国优势产能、富余资金寻找海外市场。三是中企积累海外经营经验的机会。因而,非洲可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产品市场、产能输出的需要,同时非洲国家也需要中国投资以实现自身发展,而富裕的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业发展、能源开发等非洲亟需,均是中企强项。
二是转型升级具备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经过几十年在非经营,已有一定影响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非洲更多反思西方发展模式,认可“中国道路”。在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领导层大多数都有来华培训的经历;在埃塞俄比亚,赴华交流、阅读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文件是其执政党“埃塞人民革命民主阵线”高层的“必修课”;尼日利亚、利比里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更是经常向当地中企、中国使领馆求经问药,就发展道路问题咨询中方意见。
三是中非发展战略有交集、可对接。当前非洲经济处于转型期,1995年后非洲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GDP总量已达2万亿美元,但多由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和外力推动,面临工业水平低、逆工业化和消除贫困三大历史性难题。据统计,目前仍有超过2/3的非洲国家外贸结构与独立初期类似,主要依靠一两种农矿初级产品,1/3非洲国家的单一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75%以上;以南非为代表,本就工业化水平低的非洲还出现逆工业化问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其中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进一步降低,由2000年的13.5%下降到2013年的9.9%;非洲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的贡献率较低,今年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终极考核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有41%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是全球唯一未达标的发展中地区。总之,非洲作为域外国家能源资源供应地和工业制成品市场的地位没有改变。对此,非洲自己也深为察觉、心急如焚。非盟今年通过“2063年议程”,将工业化、经济多元化列为实现真正崛起的主要途径,二者是中长期内非洲大陆普遍的发展战略,并将中国视为重要依靠对象;非洲多国政要都将承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视为非洲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自我造血”的重要途径;南非、埃及、肯尼亚等多国将推进经济在中长期向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转型作为基本国策。同时,中国“十三五规划”已提出了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路径,包括对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输出优势产能等,中非发展战略完全可以契合对接。
子曰:君子喻于义。习主席此次非洲“及时雨”之行,带去了中国的交往诚意、发展智慧和处世仁厚之道,这也是在实际践行2013年他访非时提出的“正确义利观”。本次峰会作出的新规划、描绘的新蓝图、注入的新动力,向全球发出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强烈信号,我们有理由期待,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中非合作将展现出新的发展前景,“中国梦”和“非洲梦”将共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