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机器人产业迎来井喷之势
高工产业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新增工业机器人4.55万台,同比增长35.01%。日前在成都举行的首届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上,业内更是预期,2014年我国机器人市场销量可能突破5万台,且在未来5年内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在每年40%以上,机器人产业井喷之势已可见。
“未来5-8年将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2015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点,市场将进入白热化竞争。”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表示。
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利器
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推广主要基于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安卓系统操控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不少装备制造企业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利器。
在长春供电公司电动汽车净月换电站内,有两台全自动换电机器人为160路电动公交车进行换蓄电池的工作。由于电动公交车每次需要更换大电池600斤(4个)、小电池300斤(6个),总重量已经超过2吨,换电池这项工作人力已难以实现。该换电站2013年9月使用机器人后,节约了不少人工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沈阳新松公司的“数字化无人工厂”,从取货、搬运到装配、检测、最后成品入库,只需要一名工程师输入指令,其余全由“机器人”独立完成。这是以往只能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如今比起人工操作来,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10倍。
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像这样的“数字化无人工厂”更是频频出现。
“国内以前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范围很窄,近几年应用领域已经逐步拓展到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行业。”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顿向明表示。
他认为,未来电子行业将成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特别是电器制造、手机生产这一类工厂。而光电、钢铁、生化制药等行业,也会因生产环境的限制而应用更多的工业机器人。
以新松、埃夫特、广州数控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新松自主研发的新一代210千克负荷SRD210B型伺服点焊机器人于2013年面世,市场表现不俗;埃夫特机器人已被推广到汽车及零部件、家电、电子、光电、钢铁、日化等众多领域,其中我国首台165千克重载点焊机器人被载入“中国企业创新纪录”。
尽管工业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多,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还较低。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就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来说,韩国为396个,日本为332个,德国为273个,世界平均水平为58个,而中国只有23个。因此,专家认为我国机器人应用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有机构预测,中国在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化工、塑料橡胶、金属制品这六大工业领域,未来几年需要108万-240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70%左右。若以每台20万元计算,工业机器人产值空间在3100亿-6880亿元。
国产机器人仍处产业低端
尽管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向好,然而总体上看,目前市场上的国产机器人依然处在行业的低端。我国 2013年购买并组装的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高端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占比达96%,而国产机器人则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
“如果国产机器人未来5年内仍然找不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很快会被市场淘汰。”顿向明表示。
曲道奎认为,国内机器人企业一定要找准定位,面面俱到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应该转变发展模式,“关起门来”很难做大,需要学会整合资源和与外界协作;同时千万不能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路,机器人集成的产业链很长,如果只做低端的加工制造,意义不大。
据了解,目前一些机器人企业通过横向整合产业链,联合其他零部件厂商,自身专注于机器人整机的研发及下游应用的开发;另一些企业则通过自身在零部件方面的优势进行纵向整合,零部件自给自足,以成本和渠道优势占领市场;还有一些企业定位于集成商,凭借成熟的解决方案销售整机。
以新松、埃夫特、广州数控等国产机器人代表企业来说,它们或是机器人的最终用户,或是自动化零部件厂商,或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本身在产业链上的定位和发展策略是有所区别的。
目前,新松已经形成以自主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先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将产业战略提升到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全过程。埃夫特则不断提升国产部件品质,大幅降低了机器人整机成本,其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年销售收入以每年80%的速度递增,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中国机器人整机市场的需求远未饱和,但激烈的竞争已经压低了产品利润,且整机生产领域已涌入太多投机者,市场混乱,如果走整机生产和应用系统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将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方向。
也有专家建议机器人企业布局一些还未完全开发的工业领域。目前汽车等传统领域已被国外品牌占据,国内企业应侧重开发一般的制造业,如五金加工、橡胶和塑料、陶瓷、食品和医药等行业。
亟待完善产业链
“目前国产机器人的短板主要有两个方面:应用系统开发不足和核心零部件缺乏。”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表示,“这是因为我们的研发与应用不对等,很多技术在实验室可能很完美,但在生产中暴露出了各种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机器人应用系统设计上的经验很少,机器人不是买回来就能用,而是需要二次开发。比如焊接机器人,工厂需要开发一套焊接的应用系统,才能让它工作。而很多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具备整机生产能力,但无法进行复杂的后期系统开发,应用系统不仅代表技术实力,更具有高额的利润。
目前我国80%的市场份额被瑞典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等国外品牌所垄断,涉及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零部件、制造、组织、系统集成、服务等。
而我国机器人企业目前主要作为系统集成商实现下游应用,即通过从国外采购的机器人,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实现利润。
尽管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在单体以及核心零部件方面仍然落后于日、美、韩等发达国家,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新松研制的自动修井机、折臂抓管机器人,以及移动式液压举升油管枕、污油污水自动处理装置机器人等,在陆地和海洋石油钻修井平台作业中大显身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的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等,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降低人工作业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上海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极地漫游球形机器人,已在南极顺利完成了首次测试,可在南极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罗军在此次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上透露:“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正在对机器人产业密集调研,预计2015年上半年将会出台一系列进一步扶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政策及意见。”
有专家分析,随着机器人产业政策的出台及其各项补贴政策的逐步落实,同时,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联合,搭建了产业的交流平台,这些都对完善机器人产业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