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残留”“变废为宝”济宁秸秆利用量达653万吨

18.06.2015  16:03

   

饲料堆沤加工

  农业“残留”也可“变废为宝”,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的6月13日至19日是第25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在人们的印象中,节能减排似乎局限于工业企业,没有农业什么事。但事实上,节能在农业上的体现得益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市农村沼气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都已初具规模。

  两年来,五种技术推动秸秆利用率达91.8%济宁作为农业大市,常年秸秆产量(风干基)712万吨,其中小麦秸秆267万吨,玉米秸秆261万吨,棉花秸秆75万吨,花生、地瓜、大豆和水稻等秸秆109万吨。2014年全市小麦秸秆综合利用量达238万多吨,利用率达89.4%;玉米秸秆利用量达253万多吨,利用率达96%;水稻秸秆利用量43万吨,其中通过编织品转化利用量27万吨以上,利用率达99%;棉花秸秆主要用于炊事能源;花生、地瓜、大豆、蔬菜等作物秧秸基本上作为饲料喂养牲畜转化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利用量达到653万吨,占总量的91.8%。

  “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市采用了五种技术推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通过秸秆机械还田、青贮、氨化、能源化、栽培食用菌和生物反应堆技术多方面利用农作物秸秆,并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户、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市农业局生态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秸秆机械还田是消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的主要途径。近两年来,我市麦秋两季机械还田面积已经达到580多万亩,分别占全市小麦面积的97%,玉米面积的80%; 我市食草畜禽发展较快,对秸秆饲料的需求量持续增加。2014年全市完成秸秆青贮饲料125万吨,累计建设青贮池容积29.23万立方;

  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入池(沼气池)生产沼气能有效解决沼气发酵原料的来源,也是农村沼气发展的重点。每个家用沼气池(8至10立方米)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500至600公斤,2014年我市已示范推广秸秆沼气池8600户,利用秸秆5200吨;

  此外,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也是近两年济宁重点推广的秸秆利用项目,2014年转化、利用秸秆达17.17万吨。

  虽然,全市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已初见成效,但市农业局生态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市农村在农作物秸秆的处置上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一直作为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被闲置或焚烧。不少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项目还不能完全接受,认为秸秆不值钱,当前的经济账不划算。其次,作为企业和农民来说,得到的实惠不明显,没有积极投入,影响了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大面积推广。”

  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形成循环经济链条“形成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对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施牲畜养殖和有机肥的生产,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废水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之后,返回至田间。整个项目过程将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业内专业人士说道。

  除此之外,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有畜禽粪便转化有机肥生产工艺链。把粪便应用于有机肥生产,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粪便的污染问题,而且粪便可变为有机质资源,增加了养殖场的效益,实现了变废为宝。其次,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经过发酵处理产生沼气,沼气用于生活能源和为温室增温,沼渣和沼液为蔬菜作物提供优质肥料。

  我市成功运行循环经济链的泗水县新绿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最初在运行时,也曾面临生产过程废弃物过多,有效资源浪费并造成污染的情况。后来,企业开始摸索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大产业链有机联系在一起。

  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由单一的畜牧业养殖向一条综合的产业链深度开发,从产业链的源头做起,经过多个环节,直到食品销售,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各个环节农业“残留”的有效利用,可以节约大量财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整个生产过程的循环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济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