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12座特色小镇 串起乡村旅游产业链
北茶古镇,静雅海青。(摄影 俞方平 王培珂)
人民网青岛10月16日电(刘颖婕)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后,青岛西海岸新区高度重视,为实现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确立了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在2014年青西新区的张家楼镇、海青镇两镇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5年又在新区西部10个镇街全面推行特色小镇建设,该区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标准编制12个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和镇街驻地区域城市设计,明确小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发展思路等,于是蓝莓之乡、北茶古镇、山水藏南、工贸强镇等12个各具特色且定位不同的小镇一座座在青西新区崛起。
北茶古镇 静雅海青
“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驿站,往来人名之海青。”位于青岛、日照、潍坊三地交汇处的海青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南茶北引、南竹北移”战略最早地区之一。近年来,海青镇集中精力建设美丽乡村,全力打造“北茶古镇、静雅海青”。
茶业是海青的主导产业,现有茶园面积3万亩,占全省总量的1/10。近年来,通过引进新品种、建设新园区、改进新工艺、策划新包装、打造新品牌、拓展新市场、塑造茶文化“六新一塑”综合举措,实现了茶叶产业的全产业链提升发展。特别是茶业综合体、茶乡静园、印象江南等项目的规划建设,使海青既相似、又有别于南方的“北方江南小镇”格局日渐清晰。下一步,海清镇将 重点围绕第一、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结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全力打造“北茶国家农业公园”。
山水藏南 旅游强镇
藏南镇辖43个村,3.2万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地处西海岸董家口港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区腹地”,境内204国道、同三高速、开城路等“五路穿越”,藏马山、陡崖子水库、孙家屯水库“山水交映”,山、水、林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显著,森林覆盖率达50.7%。
近年来,藏南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农村社区、万亩旅游度假区、万亩生态林场、万亩现代农业园和万亩水利风景区“五位一体”的改革发展新道路。根据藏南镇特色小镇建设总体规划,在藏马山南麓、陡崖子水库北建设新镇区,依托开城路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藏马山乡村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园区和藏马山大社区建设,实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
自2009年正式启动藏马山旅游度假区项目后,不到6年的时间,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建设面积发展到31平方公里(其中度假区核心21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136亿元,规划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年可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能同时容纳1500人住宿、2000人会议。其中,蓝莓小镇、千禧谷娱乐小镇、藏马庄特色美食街等特色项目建设工作己基本建成投产。国学小镇、温泉小镇、养老小镇、佳平医疗中心、藏马山学校、藏马山养老社区、藏马山体育公园等项目计划近期开工建设。努力实现“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的旅游发展目标。
菇香小镇 景秀大村
作为青岛市食用菌之乡、省及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目前,大村镇共有50多个村6000多户村民参与食用菌种植,种植规模和农户参与率不断扩大。建立起“菌药茶花果”五大特色农业发展格局,着重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打造了食用菌(杏鲍菇)绿色生态循环示范园、山东省林下(香菇)经济示范园、食用菌(黑木耳)产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园区,配合食用菌专业批发交易市场、食用菌研究所以及食用菌餐饮商贸街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集菌菇种植、产品加工、科研推广、商贸流通、餐饮消费等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全镇有60多个村5000余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种植品种6个,年菌棒保有量达2亿棒,年产各类菌菇3万多吨,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黄岛区荣获“全国优秀食用菌主基地县”称号,大村镇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称号。“大村香菇”、“大村黑木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青岛西海岸新区12个小镇融合互补,相互牵引,用不同的特色串成了乡村旅游项链,建立乡村旅游系统,整体发展旅游业,把游客引入千家万户,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该区借鉴“互联网+”理念,研究特色小镇+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培育电商镇、电商村,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洋家乐”,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休闲旅游体验园等,为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藏马庄特色美食街。(摄影 俞方平 王培珂)
藏南镇打造的蓝莓小镇。(摄影 俞方平 王培珂)
黑木耳晾晒。(摄影 俞方平 王培珂)
杏鲍菇出菇车间。(摄影 俞方平 王培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