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座猝死”凸显道德与权利认知撞车

11.09.2014  09:56

        摘    要:种种因让座而衍生的风波,已难以被当成偶然事件来看待。联系到种种与老人有关的新闻,各种争议归结到一点,很自然地扩展为一种群体性的对立。但类似事件真的可以简化为对一个群体的盖棺定论吗?虽然此次让座争执的具体细节有待进一步调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与错,是非与,老人的猝然离世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当道德评价与权利评价失衡时,往往诱发不可调节的冲突,让座风波与广场舞纠纷或都可从中找到一些原因。

  9日下午,郑州市一辆公交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车上乘客称,老人之前曾因让座问题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并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患有心脏病(9月10日《大河报》)。

  种种因让座而衍生的风波,已难以被当成偶然事件来看待。联系到种种与老人有关的新闻,各种争议归结到一点,很自然地扩展为一种群体性的对立。但类似事件真的可以简化为对一个群体的盖棺定论吗?虽然此次让座争执的具体细节有待进一步调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与错,是非与,老人的猝然离世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跳出个案来看,随着广场舞纠纷与让座事件的叠加,社会对老人的看法已然带有“有色眼镜”的嫌疑。这显然是需要警惕的。在评判这样的事件前,一个被模糊的观念是:为老人让座,或说是谦让老弱病残,在公共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理当是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履行的道德契约,它无需外在的强制,而应是内化为社会整体成员的内在行动。也就是说,即便不乏一些老人将道德强制化,但让座依然是一个需要张扬的社会美德。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正更多地出现在公共生活中,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正视的社会风险。面对这一增加的群体,在公共服务方面予以针对性的调整,如强化公共交通工具上老弱残孕专座的专用意识,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等都有必要。但同时,除了这些硬件上的配合,其中所可能蕴藏的观念冲突,同样不可不察。

  一方面,对于老人而言,他们可能比较习惯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尊老”、“礼让”等行为,有时候甚至不是为了争一个座位,而是对于不让座这种现象的“看不惯”,便将之上升到“教育”甚至动手的强制层面。另一面,他们所面对的年轻人,更多拥有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观念,不让座也是一种个人自由权利的观念正在强化。由此,当道德评价与权利评价失衡时,往往诱发不可调节的冲突,让座风波与广场舞纠纷或都可从中找到一些原因。

  面对可能各有诱因的冲突事件,口水与群体敌意都将对化解纠纷无济于事,反倒只能激发对立与矛盾。这是在围观这一类事件时所必须秉持的公共认知。至少在这起事件中,它会带来怎样的教育意义或说是启示,应该先于对当事双方的评价:到底是更多年轻人认识到不让座可能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而主动谦让,还是老年人不再为一个座位而激动,以防止“引祸上身”?虽然这样的认知显得过于“功利”,但社会成员的和解,从来不能依靠单方面的退让,双方的内省才是根本出路。

作者:朱昌俊   网络编辑:高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