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儒学 重建乡村文明

10.10.2014  23:50

山东的乡村儒学现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实践。近年来,国内外的一批儒学学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尼山圣源书院,深入乡村开设讲堂,用儒家思想滋润乡村,用传统美德教化一方群众,收到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使当地的风气有良好的转变,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文化现象。我们把它概括为乡村儒学现象。乡村儒学现象出现在山东不是偶然的,学者的行动唤醒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基因,它的产生既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也有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孔子研究院发表重要讲话,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很深刻的思想观点。从现实的需求来看,社会到了转型期,单靠经济、物质手段难以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弘扬正当其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提出打造山东道德高地。不仅是山东的,国内外的一些儒学大家都很关心支持这里的文化建设,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从乡村儒学现象深刻思考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担当。乡村儒学现象顺应了时代需要、社会需要、人民群众需要。接地气、入人心、传美德、正风尚。乡村儒学现象深层的启示在于它鲜明地回答了当代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的时代命题,展现出当代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国梦而自觉奋斗的理想情怀和不懈追求。我很感慨尼山圣源书院聚集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义务地、自愿地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当地群众,这种精神和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优秀美德重新归来,特别是要回归到广大民众的生活中。这是重建礼仪之邦、道德之国的基础性工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如此评价山东的乡村儒学现象。2013年初,十几位学者来到济宁市泗水县尼山脚下,开始了他们的乡村儒学试验。

大学教授到村里教书

尼山圣源书院坐落在尼山脚下,由一群学者发起,2008年揭牌,目标是打造“复兴中华文化的高地,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平台”。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法生到此出任圣源书院秘书长。到任没多久,圣人故里的乡风民情便着实让他揪起了心:北东野村一位老人,儿子不尽赡养义务,80多岁了还下田干活,一次晕倒在田里,第二天才被发现;另一个村的妇女,一言不合抬手就给婆婆一巴掌……赵法生说:“乡村是儒学的源头,我们在这里建立书院、开展乡村儒学活动,就是要让‘道’回尼山,让儒学再出发,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种进’最基层群众心间。”基于此,赵法生等学者开启了自己的乡村儒学试验,从孝道入手,以讲堂授课的形式,为村民传授儒学。

儒学讲堂开办时,群众不接受。教授们买毛巾、买肥皂,提出只要来听课就能免费领取一份小礼品。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即使不发礼品,很多人也愿意走进讲堂听课。这背后,教授们费了不少脑筋。

“开课后我们发现,给农民讲课的难度远远大于给研究生上课。”赵法生说,他们需要生动活泼和深入浅出,要是听不懂半途就退场了,下次也不来了。为此,讲堂的老师们就从人们普遍关心的孝道开始,采取故事化、生活化、互动化的授课方式。果然,头一次讲孝道就有不少老人掉泪。接下来讲《弟子规》,引入礼仪教育,请礼仪专家来给村民演示成童礼、开笔礼、冠礼等儒家生活礼仪。青少年要给在座的长辈们行礼如仪,回去后每天要帮助长辈做一件事,如叠被子、搬凳子、端便盆等,以培养他们敬老孝亲的习惯。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次座谈会上,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谈了自己对乡村儒学的认识。他说:“2013年初,尼山圣源书院的教授们来村里找我,说这里是孔夫子的故乡,孔夫子故乡的人得比别的地方的人更懂道理,更有礼节。能不能给老百姓办个儒学培训班?说实话,我当时认为老百姓都是死脑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有什么好培训的?但不办又觉得对不起书院领导。于是就说,先试试吧。讲堂开讲时我就用村里喇叭吆喝吆喝。第一次培训来了100多人,第二次培训来了200多人。一年半下来,讲堂已举办30多期。”

说起镇上最明显的变化,圣水峪镇党委书记孟昭峰总结了几点:村里骂街的没有了,偷窃现象消失了,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民自愿多走几步,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对公共事务也不再随便干扰。从全镇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8%,今年上半年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5%。

乡村儒学在其他地区的试验也收到了效果。茌平县韩屯镇经济基础差,农村问题多。为解决这些问题,当地开展了孝道教育。“因为我们觉得,孝是一切爱心的种子,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我们先在一个村里试点,成功后再逐渐推开。我们先后搞了十佳孝子、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在镇上搞了个道德讲堂,在村里也搞了个流动讲堂。学习效果十分突出。”韩屯镇党委书记闫杰说。

在曲阜市,日前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每个村庄都将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 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

让乡村儒学遍地开花

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是乡村儒学试验的主要参与者。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存在物、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应是少数哲学家、历史学家的奢侈品,而该是民众的生活向导,是国人的生活智慧与存在艺术。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化归于民众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才能真正摆脱传统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的凄苦与悲凉,当民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时,由“为往圣继绝学”转为“为往圣兴显学”,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老百姓需要好的思想,不仅是需要,而是迫切需要。”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云超指出,现在农村思想阵地面临种种问题,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去占领这个阵地。他说,当前很多农村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迅速脱贫致富。但一个地方如果没有秩序,没有规矩,一片混乱,是不可能发财致富的。没有优秀传统伦理的指导,只会越穷越乱,越乱越穷,陷入恶性循环。

如今,为给乡村儒学提供更好的载体,山东有关部门已着手将尼山书院与乡村儒学讲堂同步推进。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介绍了工作目标:到2015年,随着全省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和行政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基本完成,全省乡镇和村级“乡村儒学讲堂”将同时实现基本覆盖;到2020年,随着全省“尼山书院”联盟的建立和规范运转,“乡村儒学讲堂”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内容将进一步充实,队伍将进一步壮大,服务群众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看点 1

茌平县韩屯镇借力传统文化:一个让村民落泪的道德讲堂

2012年以来,韩屯镇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开办道德大讲堂,并在此基础上联合聊城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等机构,成立了韩屯镇道德学校,邀请文化学者为群众及党员干部授课,对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马好洪是韩屯镇马壮村的村民,儿女双全,生活本应非常知足,可夫妻间经常发生矛盾,让他动了离婚的念头。2012年,韩屯镇道德大讲堂开讲,村委负责人让马好洪去听了一堂课,给了他很大触动。“老师的一句话我至今记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说遇到事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马好洪直言,听课后,他掉下了眼泪,感觉学到不少道理,后来便成了道德大讲堂的常客。现如今,马好洪在家中坚持“礼仪持家”,对待妻子、孩子的态度较从前有了很大转变。

“现在农民逐渐富裕,但邻里纠纷、养老问题依然存在。”韩屯镇党委书记闫杰在基层工作多年,他认为,做好新时期的农民工作,对农民进行教育,需要一个切入口。

马艳茹是韩屯镇马李村的一个女孩,几年前因迷恋网络游戏辍学。今年初,了解到这一情况,韩屯镇道德学校老师将马艳茹邀请到学校,参加道德大讲堂。经过一段时间,马艳茹自愿加入了学校的义工志愿者队伍,并希望成为一名为农村青少年讲授传统文化的讲师。

在韩屯镇道德学校校长刘庆涛看来,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第一次在道德大讲堂讲了3天,很多干部群众泪流满面,传统文化对他们影响很大。但是,道德教化不是3天就能出效果的,要坚持常态化,防止出现‘夹生饭’现象。”

近几年,韩屯镇举办了“孝义文化节”,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坛,并成立了德义文化基金会。基金会由韩屯镇党委、党政府牵头,以机关干部、镇直部门、乡镇民营企业为主体,鼓励大家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截至今年9月,基金会累计收到捐款2.5万元,资助了20余名当地学生。为让孝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开来,韩屯镇专门购置了一辆面包车,作为“流动大讲堂”。农闲时间,“流动大讲堂”就到各村播放孝道故事和弘扬孝文化的光盘视频,并由义工老师现场讲课。

如今,手艺舞流行在韩屯镇大街小巷。这种传统色彩浓厚的舞蹈,让参与者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可以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要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乡村儒学必须生活化、实践化,融入百姓生活中。”闫杰说。

看点 2

德州市新四合社区:“周六道德讲堂” 4 年不停歇

9月26日,记者走进德州市天衢街道新四合社区,这里,居民楼外墙粉刷得干干净净,道路两旁的树木撑起了绿荫。同行的司机下车后点上一根烟,抽完却不好意思将烟蒂扔在没有一点垃圾的路上。司机疑惑:“这还是农村吗?”德州市郊农村的变化得益于社区开展的道德大讲堂,社区居民的素质已不同以往。

新四合社区由王家院、肖官屯、侯庄、罗家院4个村庄合并而成。此前,几个村都存在脏、乱、差现象,一些村民还有赌博、酗酒等陋习。合村并居后的2010年初,新四合社区开设了传统文化道德讲堂,“母慈子孝”是首场授课内容。“尽管之前做了动员,但是当天到场听课的只有20多人,其中不少还是村干部家属。”新四合社区传统文化道德讲堂创办人、社区党支部书记王连才说。

“去上课能学什么?还不如在家看电视!”一些村民的话并没有打消王连才的热情,他调整讲课内容,选取一些大家关心的如“富了以后怎么理财”“怎么当好父母”等话题,还经常去村民家劝说他们来听课。渐渐地,听课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每次都有200多人。

“富裕起来的村民需要补上道德课。”王连才说,传统文化道德讲堂现在被居民称为“夜校”。每周六晚雷打不动地举办,到这里听课已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王连才看来,居民之所以喜欢来,原因是老师讲得都是身边事,从身边事能悟出大道理。“我们选取一些国内名师的传统文化讲课视频播放,看完让村民谈体会。”王连才说,乡村儒学反映在基层农村就是过日子的基本规范。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关键还是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到位,从小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新四合社区的传统文化道德讲堂侧重对“规矩”“标准”的培训。

到过新四合社区的人都对社区整洁的环境印象深刻,但这个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的居民区,只有一位保洁员。“没有居民的自觉,10个保洁员也打扫不了这么干净。”54岁的保洁员安书华说,“社区的大人孩子,谁看到地上有垃圾都会捡起来,遇到冬天下雪,大家抢着扫雪,谁家来晚了都觉得不好意思。”社区道德讲堂不仅让村民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提升了文明素质。如今,社区里赌博、打牌的没有了,不孝敬父母的没有了,婆媳关系、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

“儒学等传统文化要想渗入到百姓生活中,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王连才说,传统文化道德讲堂就是帮助居民了解传统文化的媒介。

看点 3

知名文化学者前来授课:孝礼儒学看青州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素有“海岱明珠”“信美东方第一州”美誉。近年来,青州市弘扬发展传统儒学,“以孝治市”,成立了青州市孝礼儒学讲堂,并在全市各地设立分堂,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前来授课,打响了“文化青州”的品牌。

侯王村地处青州市西南山区,303户人家,1017口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5%。通过近15年以孝治村实践,村里孝亲敬老蔚然成风,经济得到了发展。2009年,侯王村建成孝文化广场,广场设置了“孝文化”警句格言、“二十四孝”“孝文化长廊”“百孝石”“弟子规”“中国当代伟人孝德榜”“劝孝歌”等。在“百孝石”的后面雕刻了一百句劝孝诗歌和许多感人至深的劝孝故事。置身其间,感受到的是中华孝文化精髓以及浓浓的孝感亲情。“小孝持家、中孝立业、大孝爱国”是侯王村党支部书记冯先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为,掌握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用“孝”规范村民的行为,对社会和谐发展大有好处。

青州市东坝村经济条件在全市名列前茅,但富裕起来的村民在道德领域和精神层面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旨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东坝讲堂成立了。东坝村委会副主任董瑞金说,“经济条件好了,村里却还有老人住在车库里,建立讲堂就是希望改变村风。”

现如今,青州市各地的儒学讲堂遍地开花。每个讲堂可辐射周边2至3个村,今年全市已累计举办孝德宣讲活动百余次,受益群众近10万人。

“传统文化现在普及还来得及,否则再过上二三十年就会出现断代的危险。”青州孝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元国认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老百姓还需要精神的小康。农村需要的不是快餐文化,而是顺应宗族观念的优秀传统文化。

曹元国说,现在基层地区弘扬儒学需要营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的阵地,增加传统文化书籍。”他认为,农村老百姓很渴望有人讲授传统儒学的东西,儒学讲堂即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产物。

目前,青州市已成立了孝行天下协会,各乡镇街道也邀请儒学专家进行宣讲活动;《孝德教育读本》、《弟子规》等书籍每个家庭一本……乡村儒学的试验在青州市取得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