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铎:民俗收藏收于形 藏于声
张世铎是津城收藏圈中很有名气的一位藏家,他的熨斗收藏可以称绝。2002年时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对他的熨斗收藏予以认定,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熨斗收藏的大家在其他民俗物品收藏领域也有涉猎,其中就包括招子和唤头。本周“天津收藏家”栏目就来关注张世铎的民俗物品收藏。
被熨斗点燃收藏热情
张世铎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熨斗进行收藏,此前对收藏虽有兴趣,但没有机会展开收藏。偶然一次,一位友人将一把断了把的熨斗送给了张世铎,从这把熨斗开始,张世铎走上了收藏之路。要说这把熨斗可真不简单,那是一件实打实的青铜器,张世铎拿给老先生去鉴定,对方给出的年代是汉代。后来他又得到了一把短把的熨斗,是宋代的物件。两件极具年代感的熨斗藏于家中,收藏熨斗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了。
从此之后,张世铎每次去逛古玩市场时,都会特地留意一下是否有熨斗,发现市面上有类似的青铜熨斗他都会买回家。当时许多卖家也并不知道这就是老熨斗,就当是“大铜勺”或是“小铜盆”卖给了张世铎。但每次交易完成,张世铎都会告诉卖家,这是古代的熨斗。开始是无心,就图它们是个“老东西”,可随着收藏数量的增多,张世铎开始琢磨了,自己在收藏过程中,不是一直想搞出点什么名堂吗?“热门藏品很难追赶先行者,且资金有限,与其一味跟风,不如另辟蹊径选择一个很少有人涉及的冷门的题目进行专项收藏。这熨斗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于是,他一心一意地对熨斗进行专项收藏,结果这一收,就是30多年。
国内各地的古玩市场就不用说了,出国旅行的时候,他也会到当地的古旧市场中转一转,找上一些有特色的“洋熨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收集,张世铎终于成就了自己的熨斗专题收藏,也完成了自己对于熨斗历史与沿革的研究。所有走进张世铎“熨斗斋”的朋友,看到他这么多年来收藏的由汉代至今,囊括了古今中外各种材质和形制的熨斗,都不能不为之感到惊奇和赞叹。这些熨斗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每一只熨斗都曾经滚烫过,都曾经抚平过时间的痕迹。
熨斗收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后,张世铎琢磨着能从其他民俗物品中开辟新渠道,于是古代招揽客人的招子和唤头进入了他的视野。招子于形,唤头于声,声与形的收藏延续了30年来的执著。
招子:古代的广告
张世铎向记者介绍招子时,记者误认为它是挂在店家门头的牌匾,其实不然。他进一步介绍说:“招子也叫招牌,好像今天的广告一样。比如酒馆门前都得挂一幅酒旗,悬挂在店门口招揽生意用。其实这样的招子现在依旧有,就像路边的招牌、灯箱或者霓虹灯。”
酒馆门口悬挂的招子多为布制,而张世铎的藏品全是木制。其中他最爱的一块是清咸丰年间一家钱庄挂在门口的招牌,距今至少有160年的历史。“这块招牌也是上世纪80年代我在沈阳道发现的,就将它买了回来。之所以要购买它,就是因为这块牌子保存一百多年,丝毫无损,上面每一个物件都被完整地保留着。”
回忆起购买这件藏品的过程,张世铎说:“我记得那天在沈阳道看到了它,对方开价低于100块不卖。那会儿一个月才赚多少钱工资啊,100元的确是个不小的数呢。我就和小贩划价,看得出对方也并非外行,对于这块招子的实际价格了如指掌。最终,我还是花了不到100块,咬咬牙将它买回了家。”招子上方镌刻着“咸丰通宝”字样,周围的穗一根不少,完整保留。随着岁月的洗礼,招牌的光鲜虽已褪去,但这又蕴含了岁月的痕迹。
张世铎不仅收藏招子,也在研究招子。如今我们从书中或是影视作品中,多多少少还能看到一些。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从事商贸、修理、加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招幌形式,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即是对招子运用的生动描述。招幌经商,世代相袭,形成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随着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一些招幌形式发生演变,一些流传沿续至今。这些招子既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方便了生产经营活动。
唤头:听音知买卖
上年纪的老人或许还会记得,从前剃头匠在走街串巷时会使用一种唤头。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一个把儿,另一头两根铁微张,全长一尺二寸。剃头匠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这就算是剃头的叫卖声。这个声音能够飘飘扬扬,充满整条胡同。只要一听到这样特殊的声音,想剃头的老主顾就会出门了。相传,清初时剃头匠的工具由官府发放,不准私制,唤头一响,百姓都要出来剃头,否则“留发不留头”。
张世铎收藏了一只小皮鼓,直径4厘米至5厘米之间,拿在手中。用特制的鼓槌敲打,能够发出很大的声响。张世铎告诉记者:“这只小皮鼓很考究,它的鼓槌是一根略有弧度的特制槌,用它敲击可以听到很大的声响,换做它物便没有这样的效果。拿到手中时我一直奇怪它是做什么用的。问了一圈人也不知道。”带着疑问,张世铎开始钻研这只皮鼓的前世今生,终于有人了解到,这只鼓是当年收古董的买卖人手持的小鼓,它的声响具有穿透性。
张世铎说:“唤娇娘、云锣、小糖锣、梆子、手铃、惊闺叶、虎撑子……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些物件的名字听起来都很陌生,物件就更没见过了。‘货郎鼓’的两边系着小珠,摇起来咚咚作响,货郎所卖之物均为丝线、棉纱线、绣花针等闺房女工必备之物,所以又称‘唤娇娘’。‘云锣’是卖日用杂货的、‘小糖锣’是卖芸豆糕的、‘梆子’是卖油酱的、‘手铃’是修扇子的。行行都有自己的声响,这样的买卖声也的确有些学问。”
本期收藏家:张世铎
张世铎,现年77岁,天津市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退休前任天津南开医院副院长,退休后在天津华山医院担任院长。张世铎的收藏多为民俗物品,其中最擅长的是熨斗收藏,从汉代到近代的熨斗均有收藏,2002年他的熨斗藏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除此之外,张世铎的另外两大收藏便是招子和唤头,都是早年间买卖家吸引顾客的手段,这些民俗藏品被完整地收藏起来,也是让后人了解商业发展史的重要途径。张世铎认为:民俗收藏藏于民、集于民,更应该展于民、现于民,民俗收藏虽然是草根收藏,但的确品位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