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民47张全家福的故事 1956年花2元巨款照相(图)

25.02.2015  09:38
青岛市民47张全家福的故事 1956年花2元巨款照相(图) - News.E23.Cn
来源: img01.e23.cn

 

 市民王葆菁家:1956年第一张照片花2元“巨款”、1986年拍第一张彩色照片、2002年最后一张照片19人还缺俩、今年3月1日将再拍最新全家福

  47张全家福放在一个普通的相册里,每次翻出相册,都会一张一张看完,回想起当时拍摄这些照片的情景,特别是在春节这个和亲人团聚的时候,更会有一股幸福感涌出。“这些照片算是我们一家人最宝贵的传承,每张照片都有一段故事,家庭和睦、儿孙孝道都在照片上能体现出来。”昨天下午,在南九水路市民王葆菁的家里,他拿出了那本老式相册,给记者讲述了他们家从1956年到2002年拍摄的47张全家福、47个温暖的故事。

  1956年

  花2元“巨款”拍张全家福

  相册中的第一张照片是黑白的,上面总共8个人,3个成人,5个孩子。“坐在中间的是我父母,后排中间是我的叔叔,两侧分别是我大姐和大哥,前排中间是我二姐,母亲怀里抱着的是我弟弟,当时10个月大,父亲怀里抱着的是我,那年才2岁半。”今年已经62岁的王葆菁指着照片说,这是他们家拍摄的第一张全家福,此后父母没再生孩子,所以里面的家庭成员是全的。因为爷爷奶奶去世早,叔叔当时跟着父亲生活,一直到后来考上大学才离开他们家。

  “那时候我还不记事,后来听父亲讲了拍这张照片的过程,那时候弟弟刚出生,在原青岛汽车制配厂工作的父亲是师范毕业,属于有文化并且思想开明的人,也是一个很有家庭观念的人,就定下一条规矩,以后每年拍摄一张全家福,记录家人的幸福生活。”王葆菁说,这第一张全家福是在他们原来居住的中山路69号附近一家照相馆拍的,花了2元钱,得到的是一张底片和3张照片。

  “2元钱在那个年代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当时父母的工资收入每月总共也就几十元。”王葆菁说,他们家只是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是青岛印染厂工人,他们姊妹5人和叔叔全指望父母的工资生活。

  1960年 家里人都瘦了一圈

  拍摄全家福照片的事情从1956年开始就坚持了下来,基本是每年正月十五之前选一天,全家换上新衣服到楼下的照相馆拍摄,这像是他们家过春节的一个仪式一样,必不可少。”王葆菁说,1958年,叔叔考上了天津南开大学,离开了青岛,从这年开始往后几年基本就是他们姊妹5人和父母拍。“记得我和弟弟年龄稍大一些了,每次要去拍全家福都很兴奋,两人早早到楼下照相馆‘侦查’。”王葆菁说,那时候偶尔照相馆也要排队,看着照相馆的摄影师空闲了,他和弟弟就一个留在照相馆占位置,另一人跑回家叫大人下楼来拍。

  每张照片的背面都被王葆菁父亲仔细写上了拍摄日期,整齐排列在一本相册里。其中1960年的这张全家福照片中,家里的人明显都要比其他年份的照片瘦一些。“这是因为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不饱造成的。”王葆菁说,那一年是全家唯一一年过年没吃上饺子,全家人都没有置办新衣服。王葆菁告诉记者,母亲是个非常贤惠的人,家里总是打扫得一尘不染,在单位也是工作能手,平常的年份,除了拍全家福,母亲每年还会为我们姊妹5人每人置办一套新衣服。

  1975年 14口人拍张全家福

1966年是文革的第一年,这一年的全家福首次有人缺席,18岁的大哥到青海建设兵团支边,没能回来过年;1970年,大姐出嫁到招远。这一年的全家福第一次不是在正月里拍摄,等到春天大姐回来补拍了一张;1971年,大姐夫和外甥女也加入到全家福照片中,这是第一次有了他们家的第三代人。“那年大姐夫和大姐一起来青岛过年,拍这张照片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