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藏胞眼中的变与不变

07.09.2015  18:58

  从瑞士回到拉萨定居的藏族老人夏果康追·益西班丹曾是拉萨哲蚌寺的活佛。在旧社会,寻常百姓见到他须弯腰行礼。而现在,他没有了这项特权。

  年近八旬的益西班丹老人并不因此感到沮丧。

  1959年,刚20岁的他到了印度生活。1967年,老人移居瑞士。在瑞士的无数个日夜,他想象着西藏的样子,更好或者更坏。

  1994年,益西班丹终于抑制不住对家乡的思念,一路辗转,终叶落归根,携妻子从阿尔卑斯山下回到拉萨定居。下飞机那一刻,迎接他的人们和他握手、拥抱,却没有任何人给他弯腰屈膝。

  “人与人应该平等,不应该有贵贱之分,而我没走出西藏的时候,很乐意看到人们对我点头哈腰。”益西班丹说,在瑞士的生活让他懂得了平等的珍贵。

  “西藏变了,跟我离开的时候不一样了,但是一开始我没有意识到这是平等的观念深入西藏人心。”

  过去在西藏,茶馆被认为是男人的地盘,女性不进茶馆。如今很多女性成了茶馆的创办者,茶馆里女性也成了常客。看着男女老少在茶馆里喝着甜茶、话着家常,益西班丹总是会庆幸自己当年选择回到西藏。

  回到拉萨后,益西班丹每天早上都会围绕着布达拉宫、大昭寺转经祈祷四五个小时。转经的人们手摇转经筒、数着佛珠,步履缓慢、神情祥和。五彩经幡随风摇曳,诵经声回荡在空中。走累了的人坐在路旁的长凳上,将随身携带的饼子捏碎分撒给鸽群……

  看到此情此景,益西班丹深感欣慰:“在国外听说的西藏没有宗教自由、传统丢失,这些和我回到家乡看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西藏的一切都在保持传统中传承发展繁荣,西藏人的生活确实越来越美满。”

  2014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9元,同比增长12.3%。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西藏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如果用数字来说话:在旧西藏,人均寿命只有35.5岁,新生儿死亡率则高达430‰;如今,西藏人均寿命已上升到68岁,而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12‰以下。

  西藏自治区统战部资料显示,境外藏胞总数约20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不丹、美国、瑞士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旅居印度、尼泊尔的人数最多。越来越多的境外藏胞正在申请回到西藏。

  年近五旬的央宗卓玛曾在尼泊尔生活了20年。1987年,央宗卓玛回到了西藏。最让她开心的是,八廓街的那一幢幢老房子依旧,沿街的转经道更加宽敞。如今,央宗卓玛在拉萨市的统建社区经营起一家凉粉店,一年可以攒下几万元。

  “我的两个女儿特别喜欢看电影,但是她们也喜欢跟着我去寺庙朝拜,我希望她们以后读大学当国家公务员。”央宗卓玛说。

  今年32岁的归国藏胞晋美次旦1984年跟随父母从印度回到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老家。他告诉记者,印度那边把西藏说得很可怕。但是他们一家人不愿意再在印度过吉卜赛式的生活。最终通过走路、坐车,耗时1个多月回到了老家。

  “老家的亲戚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独门独院的小房子,不再给贵族老爷干活而是给自己干活,我们一家人当时特别震惊。”晋美次旦说。

  如今,晋美次旦子承父业,在八廓街做着服装生意,常年前往中尼边界、中印边境进货。“如今拉萨日喀则的铁路通了,进货路途时间缩短了一半,通过微信和对方的发货商联系,一切都越来越便捷,我过得特别满足,没有更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