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业”站在“互联网+”风口

03.06.2015  10:10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下,让一些传统产业感觉冷飕飕。其实这是误解。“互联网+”里的“+”追求跨界融合,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不是“-”,更不是挤出、零和博弈。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农业”是在互联网与农业结合中创造新的价值,让农业这个老树发新芽,长壮枝,保持勃勃生机。

  “互联网+”也不是一阵风,它更像潮水。当“互联网+”这股大潮对传统产业漫灌后,哪里效率低洼,就会留下更多潮水。传统农业虽然市场巨大,但用户分散、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严重,是典型的效率“洼地”。只要“互联网+”潮水流入的预期收益高,就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注入。

  农业借助互联网,对市场、产品、技术、资源等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和专业分析,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可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更低廉的销售渠道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务,其重点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客户为中心,促进农产品销售模式升级。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创造顾客。“互联网+农产品销售”,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度,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吸引和聚集了大批消费者。例如,在恩施市“大山鼎”高山蔬菜网上,有机蔬菜经常供不应求。大量农民和合作社变身网商后,将自家或收购的农产品进行网络销售,面对的市场更大,议价能力更强。“互联网+农产品销售”还可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规模约为10万亿元,如果“互联网+农产品销售”能广泛运用,将大大节约社会资源。

  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互联网+农业生产”改造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更加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减少人力、降低成本,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湖北省长阳县开发的“手机导航种地系统”集成侧土配方、作物栽培、病虫诊断等技术,实时指导农业生产,让全县10%的农户受益。

  促进农资电商转型。农资产品包括农机、化肥、农药、兽药、种子等,其中大部分品种可以标准化,符合多次购买特征,适合电商模式销售。“互联网+农资市场”,可从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各方面改善农资供应。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互联网+农村金融”覆盖面广,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小额信贷和农业保险领域格外明显。过去一年,新增的农村余额宝[微博]用户超过2000万,增收7亿元。在农业保险方面,通过互联网的信息采集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可显著降低农业保险赔付率。

  在以上“互联网+农业”模式中,都蕴藏着巨大商机,互联网与农业结合看起来是很般配的婚姻,但结婚后如何幸福生活,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还需处理好各种关系,家和才能万事兴。

  第一,尊重农业生产规律。互联网进军农业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切不可急功近利搞“闪婚”。网易养猪就一度成为笑谈,“强东大米”也偃旗息鼓。一些高科技大佬进军农业后之所以碰壁,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农业生产规律,更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第二,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在“互联网+农业”的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将是高效的管理,以此来保障高品质的产品和低成本的企业运营。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电商主打生态、有机、源产地可追溯等高端农产品定制服务,价格反而高于实体店,损害了电商的竞争力。因为农产品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利润率平均化快,想挣大钱不容易。

  第三,积极创新,保证质量。产品质量是基石,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打出品牌,才能使“互联网+农业”富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一些电商平台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赔付困难,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肯定被淘汰。

  第四,尊重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对农民好,与农民共赢,才能保障“互联网+农业”长期稳定运营。“互联网+农业”需要接地气,推广农民容易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让新技术扎根田间地头。当然,农民也需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技术。

  总之,“互联网+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大变革,在解放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农业生产关系也需与之适应并做出相应调整。这是一把“双刃剑”,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与“互联网+”的最佳接入点,需要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