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 预留用地保护文物古迹
近日,《济南市彩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社会公示与征求意见)》发布,根据片区规划,在经十东路以南、彩龙路(现彩西路)以东、杨家河以北,规划一所占地约12公顷的大医院,片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房彦谦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河太夫人墓将分别预留用地,用于保护文物古迹。
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值得点赞,那么这两座墓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房彦谦和清河太夫人,但一定知道唐代贞观名相房玄龄。房彦谦是房玄龄的父亲,清河太夫人则是房玄龄的从祖母。而且有学者认为,通过房彦谦墓等墓地,还能证明房玄龄的籍贯就是咱济南。
●现场探访 千年古墓掩于草堆
房彦谦墓在经十东路以南、彩石街道西彩石村村北。16日下午,记者在一片杂乱的拆迁废墟中,找到一处种满绿植的土丘,这便是西彩石村“最负盛名的文化遗迹”。
走近发现,占地约150平方米的墓葬被2米高的植被栅栏围挡其中,主墓室所在的土丘上满是松柏,相距数米的两个石兽一南一北遮盖在枯黄的杂草之中。墓旁的碑石显示,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款单位是1977年的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和济南市人民政府。而原本砌着青砖的墓碑,外围被封了一层红砖,顶部留有小铁窗。在墓室南侧,还有一块“隋监察御史房公彦谦墓”墓碑,此处有祭拜的痕迹。
“2016年,全国各地的房氏一族近400人到这来祭祖。现在也不时有人来。”墓葬管理员介绍,墓周围绿植是其1988年所种,在其守墓30余年过程中,见证了周围环境的变化。此前村子未搬迁时,周围是村民农业用地。如今则是荒地,杂草丛生,附近渐渐堆放了许多建筑及生活垃圾。
往东约1公里,清河太夫人墓同样坐落于道路南侧,距今已1360余年。2014年,市、区相关部门对古墓采取了修缮保护措施,墓室四周均被灰色石块围起。相比房彦谦墓周围环境的杂乱,麦田包围中的清河太夫人墓稍显静谧庄重。此处墓葬现存墓封土一座,带碑亭唐碑一通。墓封土占地面积约130.7平方米,碑亭台明长2.42米,宽1.15米,檐高3.54米,石碑通高2.91米。
附近村民介绍,彩石一带将这两座古墓称为“王子坟”,据其方位分别称“东王子坟”和“西王子坟”,而“王子”为“王公贵族”之意,不具有特定或明确指向。
●墓主经历 备极哀荣的隆重葬礼
高继习先生在《房彦谦籍贯考》一文中,对房彦谦和房氏家族有过翔实而深入的研究,据该文所述,房彦谦应生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少年时曾长期居于历下,18岁辟为齐州主簿,后在北周攻打青齐时被任为齐州治中。据其本传记载,他曾组织武装在齐州备战,以抵抗北周军队,但齐主在青州投降,他便中止备战,归家隐居,至隋开皇七年才重新出仕。隋大业十一年(615),房彦谦卒于泾阳令上,此后可能停柩未葬,并曾移柩于洛阳,至唐贞观五年(631年)才在朝廷赐予的隆重礼仪中,与其夫人的灵柩一起被“从京师洛阳殡所送至本乡”,而其本乡,即是“齐州亭山县赵山”一带。
如今我们看到的房彦谦墓,就位于彩石和孙村交界处的赵山之阳。葬房彦谦的人是房玄龄,父因子贵,房彦谦下葬时,朝廷给予厚遇:“近代以来,恩荣褒赠,未有若此者也”,送葬的人多达两千余人。
清河太夫人墓前立有《唐陇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她是房玄龄从祖房子旷的夫人李氏。
李氏生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其夫房子旷是房彦谦的从叔,官至隋常州别驾,早故。李氏的儿子房仁裕(591—666)是隋末唐初的大将军,封清河郡公,赠幽州都督、兵部尚书,谥号“忠”,陪葬昭陵。母以子贵,李氏因子之功,于贞观九年(635)被封清河太夫人之号,永徽二年(651)病故于长安。高宗李治闻之,诏曰:“前大将军房仁裕母亡,丧事所须,并宜官给。”次年二月十五日,房仁裕抚母灵柩归葬故乡,高宗又降敕书曰:“前左领军府大将军房仁裕,既还乡葬母……迎道人力传乘等,务使周济。”这些诏书内容,都被写入碑文,碑文中的“旧域”、“还乡”、“至乡”、“归葬”等词,都说明赵山一带就是房仁裕的故乡。下葬之日,“旧宗亲豪族道俗,不远千里而至者数千余人”。这是继房彦谦葬礼21年之后,房氏宗族在故乡的第二次备极哀荣的隆重葬礼。而从碑文“贞观年中,碑已先树”句看,李氏葬前,其夫房子旷早在贞观年间已埋葬于此,所以李氏是“归葬”,与夫合葬。
●有力证明 墓葬所在证明房玄龄故乡是济南
高继习先生在文章中认为,房彦谦去世16年,房玄龄仍将其灵柩辗转千里归葬家乡;而清河太夫人殁后,房仁裕更是不远数千里从长安将母亲灵柩送返故乡,与父亲合茔,且把自己早夭的儿子,也就是母亲最心爱的孙子房先贞陪葬在身旁,其“落叶归根”的思想十分明显,而且房彦谦碑有“安厝于本乡齐州亭山县赵山之阳”句,说明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赵山附近,确是清河房氏一族迁居青齐后的聚居地。“自十六国南燕时,房氏先祖房谌从清河流寓济南后,在此处已居住200年,繁衍数代,早已将济南作为他们的故乡”。
而房玄龄本人,18岁时就被齐州举为进士,此后长期在隋唐中央政府任职,直到贞观五年,送父母灵柩归葬故乡赵山。
家族居住地一般都离家族墓地不远,对于房氏家族具体的居住地,高继习先生也在文章中大胆推测,“除历城古城外,可能的地点还有两处,皆在赵山附近,一处是赵山西侧数里的邢村,另一处是紧靠赵山北侧的顿邱一带。”高继习在文章中写道:“邢村位于房彦谦墓西侧3.5公里,至今房氏仍为该村最大姓氏,其宗谱自称是清康熙年间自临沂‘回迁’至此,可见其更远的祖上曾居此地。这是一座很古老的村落,村中有灵鹫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始建于唐代。……邢村北侧1公里为唐冶村,该村也多有房姓村民……唐冶一带相传曾为李世民征高丽时冶炼兵器的地点之一,故而得此村名。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一带历来就是济南地区铁官的重要采矿区……而邢村之得名,又或许与房玄龄曾被赐爵邢国公有关?”另一处可能的地方是孙村西端的西顿邱一带,“该村东南方向与东顿邱、南顿邱村接壤,三个村子皆紧靠赵山之阴,而赵山之阳即为房彦谦墓,仅有一座小山相隔。其与邢村、唐冶村也仅有西部的围子山相隔。据考,这里曾是刘宋顿邱郡郡治、北魏顿丘县县治。……这紧邻的三个顿邱村,其地下应该埋藏着一座南北朝时期的顿邱城遗址。……如此,与房彦谦墓、清河太夫人墓相隔最近的城址,在北魏时期无疑就是这座顿邱城。理论上来说,房氏毕竟是富庶的世族,在乱世中,其居住地应该是具有严密防守的城市。因此当时房氏家族若要在赵山附近居住,顿邱城会是其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