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六旬"微博村支书":到北大讲故事,带村民过"微生活"
“微博村支书”张泉年在组织运动会
隆冬一月,当汽车行驶在新疆西北部博州时,冰箜隆意,田野雪深几尺,路上行人寥寥,只有静默的羊群在雪地中觅食。
可当汽车穿过一个个小村庄,抵达博乐市小营盘镇塔翁哈木尔村时,远远便听见阵阵欢笑,打破隆冬里的宁静。原来是塔翁哈木尔村村民聚在广场上开运动会,一会儿跳长绳,一会儿拔河,欢呼声不断。
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身着西服的老人一边观看比赛,一边对着手机发出指令,声音竟从广场上方的喇叭里传出,“长绳甩起来,用力甩”“跳高一点,小心一点”“别挤,按顺序来”……他便是塔翁哈木尔村党支部书记,张泉年。
张泉年外号“微博村支书”,今年已经60岁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刷微博、上微信都不算个事儿,还用微博为自己村和隔壁村的农产品做起了宣传并获大卖。你以为这就是“微博村支书”的全部实力了吗?还远着呢。
村内几个路口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以防羊群走失
微信上群发通知,创办活动室可唱卡拉OK、打乒乓,建“红色网吧”免费上网,全村覆盖WIFI信号,路口安置监控摄像以防羊群走失……这些可都是张泉年近年的“成果”。他不仅在博乐岀了名,2015年1月4日,微博书记把故事带到北大与“天之骄子”分享,且名扬天下。
“当上村支部书记十来年,当然希望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张泉年告诉澎湃新闻,村子里有8个民族,开始工作也遇到困难,“但现在就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唱歌、做游戏、学习、吃饭……”
把根留在这里
这位村民口中的好书记、“潮人”张泉年年轻时来到新疆,一晃快40年。“二十来岁时,都想出去闯闯,就出来了,没想到来这里一待就是几十年。”张泉年一直觉得,自己从甘肃武威来到新疆博乐小营盘镇的选择是正确的。
初来乍到,张泉年没房没田,是村子里帮着搭了房子、分了田,后来还娶上了媳妇。对此,他一直感恩在心。
安顿下来,张泉年便开始专研起种田、养殖技术。“后来,种田种成最厉害的,养羊也养得最好。”
四十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张泉年早已把塔翁哈木尔村当做自己的家,回甘肃的次数屈指可数。
回想起过去,再对比当下生活,张泉年感慨万千,那时家家都穷的叮当响,三十年前能有台拖拉机得令多少人少羡慕,“现在我们办活动,不少人是开着小车来参加的。”
看着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富裕,张泉年打心眼里高兴,“以前住的是土坯房,还有地窝子,现在住进小楼房。以前一个人种5亩地都感觉累,现在一个人种50亩还感觉少。以前农民下地穿胶鞋,现在农民下地穿皮鞋……”
2004年,张泉年被村民们推上了村支部书记的位置,他将藏于心底的感恩化作实际行动。
“村里的开支,都是公开透明的。”为了不辜负村民们的期待,张泉年想尽办法改善村民生活。
2005年,经过全村同意,张泉年建了一间活动室,村民们可以在此看书、交流。而如今,活动室已经成了村民们生活中重要场所。“农闲时,我们中午十一点就过来了,聊天唱歌,再一起吃饭。”村民张阿姨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和小伙伴几乎天天会来活动室相聚。
活动室内,村民们自发组织活动
在今年春节前,张泉年为村民们安排的活动多到令人应接不暇。不仅请来老师做专业知识讲座,还有人教授厨艺。游戏活动也很丰富,从“一块和五毛”到时下流行的“跑男”,村民们都玩得不亦乐乎。“之前村里得了个奖,上头发了奖金,我就用奖金买了些牙膏牙刷做奖品,让大家年前都乐呵乐呵。”张泉年提到活动想法,直言只是想让乡亲高兴。
“前一天,我们每家还自己做了饭菜带过来,大家一起吃,可开心了。”张阿姨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和澎湃新闻聊起这几日的安排。
“村里过几天就会吃一次大锅饭,请师傅来做七八十个人的量。”张泉年笑道,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集体吃饭时依然会令人感到幸福,“我们这儿一位哈萨克族老人说,在六七十年代也吃过大锅饭,但那时饭就和麸皮一样,有点菜就不错了。现在我们有牛羊肉,有大米。”
与“网”结缘
谈起与网络的缘分,张泉年表示,自己是有九年网龄的“老网虫”了。
2006年,上级为村里安装了远程教育电脑后,张泉年就开始利用网络查询各类农产品信息、病虫害防治常识。而到了2011年,即微博元年,张泉年发出了第一条微博。
“我的微博不属于我个人,它的开通就是宣传我们村、我们博乐,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解我们这里新农村建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微博开通后,张泉年把村里种的玉米、辣椒、西红柿拍成照片发到微博里,卖出去不少农产品。
“一次,我路过隔壁村一家种白菜的田里,菜长得真好,可卖得不好。我就帮村民拍照发微博,宣传宣传。没抱什么希望,但没想到卖得挺好。”张泉年的微博成了特色农产品的“广播台”,能传播到全国各地。
张泉年的微博内容一直围绕着塔翁哈木尔村的大小事。谁家门前卫生搞得好,张泉年就拍照发微博表扬;搞得不好的,也拍照发微博让大家评价。“以前只有村里人自己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看以后还不认真打扫。”张泉年笑侃自己快成了“记者”,村民们怕被曝光,活动积极性也提高了。
如今,张泉年在腾讯微博有四万多粉丝,在新浪微博也有八千多粉丝。“我要让微博成为宣传新疆的一个窗口。”
随着微信的出现,张泉年开始琢磨起微信的作用。
以前,当有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村里只能通过大喇叭来广播,可在田里的乡亲不一定听得见,导致信息严重滞后。如果村里224户人家的手机里都装上微信,那通知起来就方便多了。
于是,2012年,经过张泉年的一番努力,塔翁哈木尔村实现了全村WIFI覆盖。当时村里活动室已建起了网吧,免费开放。“主要是去和电信谈嘛,把我们村子都覆盖进去。”
随后,村里集体出资统一为150多户农民配发了统一的手机,由电信公司开发一套应用系统。张泉年在网上发信息,全村手机都可以收到。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张泉年把手机、电脑、网络和村里的广播喇叭连通,不管农民在地里还是在家里,都能听见村党支部的声音,全村农民都进入了“微时代”。
“现在有些农民光顾挣钱,不学习,冬天闲下来就知道打牌赌博;作为新时代的村干部,我要多多动员村民上网,利用微博拓宽眼界。”现在,村里人都开通了自己的微博。
“今年去北大演讲时,还用手机现场连接,让村民们听见了来自北大的声音。”1月4日,“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在北京大学启动,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张泉年讲述着发生在塔翁哈木尔村的变化,并通过手机联通了村民和北大学子。
在张泉年的朋友圈里,不仅有父老乡亲、记者,还有北大教授。“教授说他第一个看到农民来北大讲故事,我们互加了微信,他还送我一个联写着:送给最基层最可爱的农民村支书。现在还保持联系。”
自从开通了微博、微信,张泉年的生活规律也发生了变化。早起第一件事儿,一定是刷微博、看微信;晚上睡觉前,也要再看会儿。
最初,张泉年开通微博是希望通过网络宣传村里特色蔬菜,打开销售新渠道;如今,村子火了,招商引资来了几家工厂,村民可以既种地又在工厂打工,现人均年收入已达一万元。
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张泉年却从没被时代落下。当下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潮人”张泉年又开始“折腾”,如何进一步丰富村里的业余文化,“现在拍些照片、视频,做成微电影给大家看,他们看见自己的活动,会提高积极性。”
原标题【 新疆六旬“微博村支书”:到北大讲故事,带村民过“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