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坚持两化同步产城融合 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德州充分挖掘改革红利,特别是以创新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得到了李克强总理两次批示,7月24日,总理来德州考察时,明确指出德州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趟出了路子。德州市积极推动两化同步,促进产城融合,强化民生保障,加快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解决“人从那里来”、“地由谁来种”的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化。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八步工作法”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13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创新开展以大田托管为主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服务模式;流转土地2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2%。二是主体新型化。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10477家,入社社员25万户,延伸服务30万户,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培育家庭农场484家,经营耕地11.36万亩,就业劳动力2598人。三是经营产业化。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70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45家。四是装备现代化。综合机械化水平90.7%,居全省首位,被誉为“全国玉米机收第一市”。我市国家新增千亿斤粮工程,改造农田70多万亩,项目区亩均增产100斤,“三统一、一集中”做法在全省推广学习。全市小农水建设五年累计投入14.05亿元,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160万亩。得益于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粮食总产每年都在160亿斤以上,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
二、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解决“人往那里去”的问题。一是强化园区支撑。以1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为主战场,以镇村层面72个商贸旅游园区、180个高效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园区为重要补充,加强产业集聚,加大就业集聚,助力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二是强壮产业筋骨。坚持以产促城、依城兴产、产城融合,突出顶天立地,着力培植十大产业集群、47个工业产业基地,已经形成31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群体优势;坚持手续简化、政策优化、信贷支持,突出铺天盖地,2013年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9.9万户,从业人员77.7万人。三是夯实要素保障。土地方面,与省国土资源厅签署了土地整治工作战略协议,通过在城中村、城郊村推行“合村并居”,市级已统筹用地指标5万亩。人才方面,高水平创建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49所高校和职业院校、80余个培训机构建设,每年培训规模超过60万人次。利用资本市场方面,引进金融机构18家,争取上市企业5家,场外挂牌企业58家。产业支撑增强,加快了农民“职业非农化”、“收入工资化”。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分别占49.1%、44.6%。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7.9%提高到2013年的47.7%。
三、强化基础设施配套,解决人“愿意来”、“留得住”的问题。一是构建路网体系。搭建起了城区与乡镇、农村之间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骨架,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06公里。二是实施水网工程。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城乡供水一体化示范城市。三是抓好管网延伸。积极推进水、热、电、气设施一体化建设,新建的农村社区,全部按照“五化八通八有”标准实施。四是加快绿网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3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促进了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县城和小城镇扩容提质、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发展,形成了生态宜业宜居四级城镇体系,增强了农民进城居住的愿望。累计吸纳农业转移人口67万人,占2013年农村人口的23%。
四、多元化保障社区建设投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整合用好政府资金。市级层面,政府筹集资金62亿元,通过有偿统筹土地挖潜指标和增减挂钩、土地级差收益等补贴农村社区建设。县级层面,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水利建设等涉农资金项目,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用足用活政府补贴资金。二是充分用好政策性金融资金。争取国开行信贷资金30亿元;成为农发行全国唯一的支持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试验区,每年获得特别授信50亿元。三是积极引入社会工商资本。实施“三百工程”,全市948家企业共同参与,帮建社区132个、园区68个,总投资181亿元。2012年以来累计融资120多亿元,有效保障了城镇化资金需求。目前,全市建成和在建新型农民居住社区378个,30多万农户入住新社区。
五、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同城同待遇”的问题。一是公共服务均衡。实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10多个专项规划,重点推进安全饮水、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资源的城乡均衡配置,仅上级发改部门支持我市民生设施项目资金就超过12亿元,使更多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到与城镇相同的公共服务。二是社会管理下延。县乡社会管理类服务下沉到社区,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三是社保体系完善。实施城乡养老、医疗制度衔接运转,失业登记和就业培训城乡统一,建立起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线。通过构建一体化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除了后顾之忧,在不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同时,避免了城镇新老居民间二元结构现象的产生,保证人民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