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开展两区同建 让农民住得上楼也住得起楼
27日下午,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德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省人大代表王富勇发言
中国山东网1月28日讯 (记者 姜瑞丽)“我们开展的两区同建,2014年完成了全部的搬迁入住,农闲时候村民天天像过年一样,用村民的话说,搬进社区可以多活10年。”27日下午,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德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来自农村基层的省人大代表王富勇说。
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好新型社区建设。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来的省人大代表,王富勇干了18年的村支部书记,对于农村的发展情况,他非常熟悉。德州市近年来开展的两区同建、土地流转等工作,王富勇有切身体会,感触颇深,“我们德州搞的两区同建、土地流转工作,得民心,顺民意,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土地流转还解决了将来谁种地、种好地的问题。”
王富勇所说的“两区同建”,是2010年以来,德州市在合并建设区的基础上,将产业园区与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工作,“居住社区、产业园区”的两区同建,旨在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实现农村面貌和农民增收的“两赢”。
王富勇所在的山东省禹城市房寺镇邢店村,就是“两区同建”成果的一个样本,从邢店村到邢店社区的转变,王富勇是最好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原来我们村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走路沾泥巴。”对于之前的村容村貌,王富勇依然记忆深刻。后来,按照上级的精神,邢店村开展了“两区同建”,截至2014年底,6个分散的自然村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搬迁入住,贫穷落后的邢店村完成了向面貌一新的邢店社区的华丽转身。王富勇说,现在正值农闲时期,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融洽,每天晚上敲锣打鼓的、扭秧歌的、跳广场舞的、排演节目的,天天像过年一样,“用村民的话说,搬进社区可以多活10年。”
如今,邢店社区成立了物业管理办公室,提供专业的保洁和维修服务,社区还制定了居民公约,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区建立的垃圾转运站,实现了垃圾的社区收集、镇运输、县处理“一条龙”,“垃圾靠风刮”的场景不复存在。此外,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警务室、健身广场、公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路灯、天然气、沼气等生活基础设施也配备齐全,村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居住条件改善了,农民腰包如何鼓起来,成为摆在德州面前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既要让农民住得上楼,还要住得起、住得好。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了必然选择。2011年,在继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德州启动了农村产业园区建设。随着“两区同建”的不断推进,“居住社区”解决了“住得上”的问题,“产业园区”则逐渐破解了“住得起、住得好”的问题。
得益于“两区同建”,邢店村的村民已经尝到了农业园区建设的甜头。王富勇说,该村建设了养殖园区和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成立了3个合作社,其中,富民奶牛养殖合作社养殖了1000多头奶牛,荣辉肉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存栏2000头,此外还有洪运生猪养殖合作社。种植园区有蔬菜大棚、育苗、苗木等,流转土地2000多亩。“村民可到园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而且常年有活可干,工资每月2000多元到4000多元不等,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王富勇说。
记者从官方公布的数据了解到,截至目前,德州市规划的1538个农业、工业、商贸产业园区中,已经开工建设876个,其中农业园区455个,工业小区202个,商贸小区16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