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现清朝岁贡执照这张学历证明收藏百年
光绪年间颁发的岁贡执照
现如今,学前班毕业有学前班毕业证,大学毕业有大学毕业证。那么在清朝,如果你才高八斗,如何证明你的才学?近日,山东德州德城区黄河涯镇岳高铺社区70岁的韦华荣展示了其曾祖父韦金华的一个证书——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颁发的“岁贡执照”。
据了解,清朝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按照选拔官员制度,考生先后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录后再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入学的称附学生员,逐步升为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统称为秀才。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由廪生选贡生。贡生分拔贡(每12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
韦华荣提供的岁贡执照原件显示,在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由督学阁部院发给韦金华的一张学历证明,由廪生选贡生,此时韦金华已经52岁。韦华荣称,今年曾祖父160多岁,这张学历证明已经收藏了110多年,传到这里已经是第四辈。百年间,先后经历了战乱、自然灾害等各种外界因素,如今依然保存得很完整。
70岁的韦华荣将这一证书当成真正的“传家宝”,任何人都不让随便碰,平时锁进抽屉,外面还包了三层厚厚的塑料,放到抽屉的最下层。在韦华荣看来,“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不允许出现一丁点差错”。
韦华荣还拿出第二份珍藏了百年的传家宝——“状纸”,曾祖父韦金华请求儒学阎老师主持公道。光绪十七年,40岁的韦金华已经是廪生身份,每月有政府部门发放的津贴。但是,由于离市区较远,不方便领取,一般都由一名叫王安的政府工作人员代领。但是自光绪十六年秋季,一直到光绪十七年五月份,除了转交给他2000文之后,还差8000余文一直未给。为此,曾祖父先后讨要十余次,奔波数百里。王安不但不给,反而派人殴打他。
韦华荣说,通过点滴小事,曾祖父认为“官场难斗”,不愿在朝廷做官,后来一直在当时名声在外的卢见曾的“相府”教书。卢见曾为人豁达,先后两次出任两淮盐运使。而在德州黄河涯镇纪庄,卢见曾之子卢谦在致仕后,建造了占地上百亩的卢家大院,后来被称为“相府”。
韦华荣介绍说,曾祖父最高学历是中了进士,小时候曾听爷爷念叨,“当时咱们祖上也是名门望族,堂屋的一块匾上‘芳香草堂’就是最有力的的证据”。可惜那块匾在战乱中早已遗失。现如今,韦华荣年事已高,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这份“岁贡执照”,当做传家宝传给后人。同时,也激烈后人,在知识上要不断地学习,勇攀高峰。
■多知点
什么是“岁贡”?明清时,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这称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考中者即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此三人为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名额固定为三人,二甲、三甲录取名额从数十至二百余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