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山东德州:科技助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档升级

08.04.2015  11:37

  水龙头轻轻一拧,水流便哗哗地流入厨房的水缸里,老谢再也不用跑到3里地的外村拉水吃了,不用出门,就有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做饭、洗衣、洗澡……记者跟随德州市水利局农村供水管理处的孙洪坤主任一行来到宁津县大柳镇大刘西村实地了解今年的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升级工程。 

  “德州市地处鲁北平原,水资源匮乏,深层地下水含氟量高、浅层地下水苦咸,82%区域的地下水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过去农村群众饮水一直十分困难。”孙主任介绍说。群众饮水安全是天大的事,让群众喝上安全的放心水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530万城乡群众的硬承诺。 

  2011年,德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干三年,在全市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化”的建设思路,以平原水库为依托,大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 

  截至2013年底,全市3年完成投入37.5亿元,建成平原水库5座,新建改造水厂6处,铺设干支管道34081公里,2013年,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93%,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级市。 

  2014年以来,又完成投资8997万元,新铺设和改造管网2103公里,解决了19.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对600个村的村内管网进行了改造;开工建设了6座平原水库,建设了乐陵、武城、临邑三个县市的水质检测中心。截止目前,共建成平原水库17座、规模化水厂19座,铺设各类供水管网5.4万公里,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47万立方米,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提升到95%。 

  “环状管网、水源互济”创新管网设计使安全水长流 

  “现在很少停水,水龙头出水量大,水压也比过去大多了”,老谢抬头指着房顶上新装的太阳能满足的说。“这是儿子今年刚给我们老两口装的太阳能,现在农村和城里一样,夏天洗澡、冬天洗衣都能用太阳能里的热水。” 

  “当前我市农村供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市采用的环状供水管网设计;另一方面是双水源保障,能够实现水源互济。”孙洪坤说。 

  据了解,当前多地的供水管网采用的是树状管网,树状供水管网管线短、投资省,但供水安全性较差,一条管道发生故障影响一大片用水。如果把枝状管网的末端用水管接通,就转变为环状管网。环状管网的干管呈环状布置,供水条件好、可靠性和稳定性高,当某段管道发生故障时,断水的范围较小,给用水户造成的影响也小,但造价较高,大中型城市、大工业区和供水要求高的工业企业内部才采用环状管网布置。 

  “供水管网有保障,供水水源也有保障,当前的农村供水实现了双保险。”宁津县水务局的张彩霞主任介绍说。“随着宁津大柳水库的竣工,宁津县将实现大柳水库和宁津水库,黄河水和长江水的双水源、双水库供水保障” 

  不仅仅是县域内部实现了水源互济,县市区之间也实现了供水的互通、互保。目前,德州市的临邑县和乐陵市,武城、平原、夏津等县市之间已经实现了管网互通,平时可以根据供需情况互相调剂水量,重要的是一旦某个县市区供水出现问题,我们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夸区域供水,确保供水安全。 

  从供“合格水”向供“优质水”转变,先进技术和工艺让更多百姓喝上洁净水 

  “临邑县第一水厂建成于2010年12月,日供水规模4万吨。为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解决全县54万城乡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200万元,对水厂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新建加药间和机械混合池、综合净水间、自动化安装改造等地表水深度处理设备,改造后的水厂在氯化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的基础上,增设了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在国内的水厂中处于领先地位” 临邑县水务局局长马福平介绍。  

  目前国内水厂主要采用氯化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对应的加氯副产物主要有三氯甲烷、氯仿、氯酸盐等,有些副产物具有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加之自来水中难免有股“氯味”,影响自来水的口感。 

  臭氧-生物活性炭水处理工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同时,它作为一项深度水处理设施,能够在水源水发生污染的情况下起到应急补救作用,对进一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全面提升饮用水水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饮用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德州市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市18座既有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努力实现从供“合格水”向供“优质水”的转变。 

  “水质情况除了与水厂的水处理工艺和水平有关,和供水管道所用管材密切相关。近期新铺设的供水管道都是采用PE(聚乙烯)材料,这种管道强度高、耐腐蚀、无毒害。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胜评价标准》。”马福平局长说。 

  据专业人员介绍,供水管网直接面向用户,是供水系统的重要环节,对于它的硬件有很高的要求:首先,供水管网是承压的管网,管道必须要有良好的封闭性,供水管道的内壁不结垢、光滑、管路畅通,才能降低水头损失,确保服务水头,这一点是连续供水的基本保证;其次,自来水从水厂到用户,要经过较长的管道,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乃至几天。管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反应器,出厂水未完成的化学反应将在管网中继续进行,并且水体与管壁发生新的接触,产生新的反应,这些反应有生物性的、感官性的以及物理化学性的。       

  因此要求管道内壁既要耐腐蚀性,又不会向水中析出有害物质。 

  群众饮用水的清洁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供水企业的形象,也将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管网的管材以及专用设备如阀门、伸缩器等,这些设备的优质、完好是保证管网运行畅通、安全供水、避免污染的前提。 

  “保障水质农村饮水安全中的最基本要求,水压问题更能体现我们的供水服务水平和群众的用水满意度。”德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刘浩儒介绍说,“在供水管网的远端和水压不足的地区,我们采用了无负压管网增压设备,确保管网水压和水质。” 

  据介绍,无负压管网增压设备直接串接在自来水管道上,无需设置地面储水箱,因而可确保水源的卫生标准,供水质量好,不发生二次污染。因采用微机控制变频新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管网已有的水压,设备的电机泵在变速运转的模式下工作,只对进水压力与所需压力的差额进行补压,在用水低峰,自来水压力可以满足用户用水的要求时,该设备不工作,不耗电,节电达50%-90%以上。设备完全模拟人脑智能技术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无需专人值守,自动化程度高。采用变频技术对泵组实现软启动运行,无大电流冲击,与传统的技术相比,设备寿命延长一倍以上,故障率几乎为零。 

  建立供水信息化系统,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程监测 

  在对水厂的絮凝、沉过滤设施、消毒设备、二级泵房、加药等的各个环节实行24小时视频监控覆盖的基础上,为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在输水河道主要断面、水库入水口、水库保护区、入库泵站等关键部位,安装了水源视频监控设备,对以上地方的浊度、氨氮和CODmn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并且对影响供水安全的指标设置了超标准报警系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新铺设的供水管网,我们启用了供水管网信息系统。把所有管网通过坐标绘制在图上,对供水管网的进行GPS定位。当管网出现问题时,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根据坐标能方便地找到所埋设管网。同时对管网漏失率和爆管的情况进行监测,以便对管线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健全了供水管网抢修的快速反应机制。”刘浩儒介绍说。 

  部分供水管网出现问题时,往往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判断症结所在,无法及时实施抢修,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启用GPS系统之后,所有供水管网都将处在该系统监控之下,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很快找出症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抢修。同时还将实现闸门快速定位和查找被掩埋或无明显参照物的管网设施,缩短故障闸门关闸止水的时间。 

  自来水出厂后经管网流入千家万户,处于供水末端的管网水及末梢水水质如何,是确保水质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因此,为确保最终流入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有保证,除了保证出厂水水质、供水管道的安全,定期对管网末梢水进行抽样检测尤为重要。 

  德州市要求县级水利部门要建成具有42项常规指标化验能力、总面积不小于110平方米,至少6名专业化验人员的水质化验室。化验室将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对管网末梢水所有采样点进行每月2次例行检测。检测项目有浑浊度、温度、pH、余氯、色度、肉眼可见物、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9个项目。切实保障供水水质的安全可靠。  

  在加强供水信息化的基础上,德州市还构建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成立专业供水维修服务队,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方便及时解决各类供水问题。宁津县组建供水116服务队,闯出了一条“专群结合、快捷服务”的供水服务新路子,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建立水利专业化服务队131个,专业服务人员1300余人。同时,确立水质“飞检”制度,联合德州水环境监测中心、水政执法大队等,定期对各地水质进行飞检,并将检测结果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赵新  刘吉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