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探索:站在学生视角,走进学生心灵

23.06.2016  20:21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做?如何优化德育环境、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近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到山东进行了采访。

   课程育人

  “传道”“授业解惑”相统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的终极追求,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深有感触。采访时,她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12月,广文中学举办首届艺术节,学校从数百号学生中选了两男两女做主持,结果就在最后排练时,一个男孩被他妈妈拉下了舞台。这位妈妈临走前留下一句话:“主持能让我的孩子上高中吗?”不得已,首届艺术节主持人三女一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坦言,学生德育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抽象化,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相对淡化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其实我们的每一学科都多多少少承担着德育功能,但过于碎片化。”潍坊市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校长臧秀霞在教学一线感触颇深,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首先要落在对“人”的教育上,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将德育有机融入“学科”系统之中,以达“传道”和“授业解惑”相统一的目标。

  在潍坊市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一门将正确处理“我与我、我与自然、我与他人社会”三大关系作为目标的课程受到学生欢迎,这包含了悦纳自己、尊重自然、理解他人、服务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

  “例如,在‘家庭’这一探究单元中,‘全家福’介绍,是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资料表’则用表格形式调查家庭成员爱好等,并用数学统计图进行统计。在学习了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孩子们关心父母的意识;‘家风家规’活动,则让家长们也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制定家风家规。” 臧秀霞说,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让学生们从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态度和能力,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文化育人

  用国学经典陶冶情操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对于立德树人来讲,越来越重要。在采访中,一些教师坦言,不解其意的填鸭式强灌只能给孩子带来“成长的烦恼”。

  “防止填鸭式灌输,要站在学生视角谋划,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局局长张萍说,作为教育部《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试验区,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局利用课题组实验教材和山东省地方教材《传统文化》开展经典诵读,各学校从课堂的学习活动入手,采取诵读化、故事化、情景化、生活化“四化”教学理念,建立以诵读为主线,组建读、思、悟、练的活动流程,努力实现国学经典“化文为声,化理为辩,化事为境,化古为今”的教学构建,为国学经典教学摆脱了苦涩型讲解和囫囵吞枣式背诵等简单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