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必胜!“九一八”重温习近平的庄严宣誓
1931年9月18日,炮声轰隆,侵华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炸开了沈阳城。一时间敌寇肆虐,山河破碎。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
85年后的今天,又到“九一八”。9时18分,尖利的防空警报响彻我国东北,再次告诫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国耻在心,重任在肩。未来,中华儿女将共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血的教训不能忘却。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今年适逢“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对于这个从抗战硝烟中走过的民族而言,“九一八”始终敲响着振聋发聩的警钟,留下了永远不能忘却的血的教训。近年来,习近平在国内国际一系列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进程,展现中国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发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的“中国声音”。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开启古老中国新征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燃起的第一把战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当纪念“九一八”尖利的防空警报再次响起,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苦难、已经创造的辉煌成就、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刻交汇熔铸成全民族珍贵的记忆,激发出阔步前行的力量。
抗日战争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换来这样的历史定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2014年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讲述起那段深植国人心中的历史记忆——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
“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这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纵观中国近代史,积贫积弱的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源在哪里?又是什么力量使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习近平旗帜鲜明地作出回答——“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
在走向胜利的关键节点中,中国共产党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抗战精神助推复兴梦想
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抗战中,凝聚形成坚忍不拔、英勇顽强的全民族抗战精神,化作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助推中国走过艰难险阻。
精神和利剑,是世界上的两种力量,从长久来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他提出和概括的伟大抗战精神,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蕴深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对爱国情怀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指出:“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同心共筑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秉持爱国情怀,用千千万万“具体而微”的个人梦,融汇成“宏大叙事”的国家梦。
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敌人和压力面前绝不屈服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在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今天,面对各种难关和险滩,仍要继续弘扬崇高民族气节,迎难而上、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闯关夺隘。
英雄气概,就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习近平指出:“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在长期相对和平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懈怠这个最大危险,张扬英雄气概,仍要在血与火、苦与累的砺炼中强化精气神。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虽经千难万险,仍然具有最终战胜敌人的强大信心和顽强意志。在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上,中华儿女必怀揣着必胜信念,向着光明前景勇毅笃行。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抗战胜利70周年讲话18次提及“和平”
“九一八”85年后回望,是为了从历史中找寻未来的方向。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纪念抗战、缅怀先烈,就是要从那段凝重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从那场悲壮的奋斗中获得深刻的警示与启迪,从而时刻保持警醒,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和平宛如阳光雨露,发展带来文明进步。“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阐明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尽管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尽管已经远离了当年的战火,但来之不易的和平仍需要尽心竭力地去呵护。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行胜于言”,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和平发展道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宣布“裁军30万”,表明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展示了中国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的积极的负责任态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在1600余字的讲话全文中,共18次谈到“和平”,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现实发展等多方面强调了中国珍爱和平的强大信念、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习近平主席的庄严宣示掷地有声,道出中国人民的心声,反映世界人民的愿望。中国和平发展思想再度释放出为世界创造福祉的巨大力量,将为世界和平发展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李警锐 编辑:李悦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