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会添新意:“点睛”传统 “对接”世界
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李克强步入会场。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走过半个世纪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以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而著称。16日,作为举世瞩目的两会总理记者会举行地,金色大厅“长”出一双“点睛”传统、“对接”世界的“大眼睛”。
“大眼睛”是两块巨大的LED显示屏,安放在蓝色背景板的两侧。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社记者,每块屏幕长3.5米,宽2米,距离地面高1.5米。
中新社记者 金硕 摄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后举行的总理记者会当天在金色大厅举行。以往,近千把椅子列阵,把矩形空间挤得满满当当。但坐在两端的记者们抻长脖子,也未必能看清中国总理的神态。如今这两块显示屏“借你一双慧眼”,可以“零距离”、“无障碍”地观察中国高层。
发放给记者们的请柬也有一句“点睛之笔”的温馨提示:现场提供无线网络。中国重大政经政策发布的“窗口”,借助“互联网+”的速度,与世界对接。
走出金色大厅下到一楼,大会堂北门内的“部长通道”今年两会成为一道独特风景。据媒体统计,从3月3日至16日历次设置“部长通道”的大会会议上,近40人次的部委掌门人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回应诸多热点难点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等,更是多次主动发声。
图为中新社、中新网记者提问。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除了“部长通道”,已举行的21场发布会和记者会也是密集来袭。有媒体梳理,共计约有250次媒体提问,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傅莹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另有近60名官员或代表、委员出面“接招”。
其中,超过70次经济领域的询问与“交锋”,使外界对于中国经济会否“硬着陆”、国企改革会否出现“下岗潮”等热点议题有了客观理性的判断。近30次关于环境保护的问答回应公众期待,让雾霾治理、土壤修复等问题的解决有了更明确的“时间表”。
有分析认为,打造现代政府,需要官员们更加积极、坦诚地与社会各界沟通,在沟通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执政能力。
随着政府部门“一把手”作为第一新闻发言人的意识越来越强,权威信息的发布增量不断提升,为重大信息、热点问题向公众的传播构建了一个更为有效的场域,亦对外展示了自信、开放的国家形象,
服务记者,服务媒体,即是服务公众,联通庙堂与江湖,联通中国与世界。人性化服务,开放式心态,贯穿本次两会时间。
作者:张素 马德林 编辑:袁晶瑜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