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总督楼展德国建筑风貌 一栋楼记录青岛近代史

19.09.2014  15:09

   中国山东网9月19日讯 (记者 王晔) 1996年,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这幢百年名楼再度实现了历史性转型,被辟为近代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对外开放。19日,“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走进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从一栋德式建筑了解了一段青岛近代史。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市信号山南麓,龙山路26号,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由于因大都用花岗岩砌成,俗称“石头楼”,屋顶使用红色陶土瓦片,别具一番风味。说起红色陶土瓦,就要追溯到1901年德占时期,当时的《城市规划》出台,明确规定此后建筑屋顶不准再使用瓦垄铁,一概改用红色的陶土瓦,从此奠定了青岛百余年的城市色彩。即使是之后的日占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色彩与样式上也大多数遵循了德国建筑风貌。

  据介绍,早在1898年9月青岛公布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方案中,观海山南麓就已被预留建造办公大楼。紧接着,由德国建筑师维尔纳•拉查洛维茨设计设计的总督楼建筑方案于1903年出炉,1905年正式开工,1907年,总督楼落成投入使用,从建成延用至今,已经历经了107个春秋。

  据了解,起初,它是德占时期胶澳总督的住宅,两任总督奥斯卡•冯•特鲁伯和麦尔•瓦尔戴克曾在此居住。由于总督一职大致相当于中国明清军队中的提督,故民间曾呼之为“提督楼”。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楼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居所,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总督楼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1934年总督楼正式改称“迎宾馆”。1949年青岛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贵宾先后在此下榻。

  历史上的迎宾馆是神秘而高贵的,能进入这里的人莫不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崇高的地位。1908年10月20日,山东巡抚袁树勋来青岛访问,到总督官邸拜会时任总督奥斯卡·冯·托尔柏尔,成为第一个进入总督官邸的中国高官。而在德占时期,除袁树勋外,周馥、杨士骧、孙宝琦等几任山东巡抚均与总督官邸有过交集。

  1912年9月,孙中山卸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曾来青岛并到过总督府。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青岛市最高级的接待宾馆,迎宾馆曾接待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和贵宾。据史料记载,1957年夏天,毛泽东曾在此住过一个月,并在此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书记处会议,除毛泽东外,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在这里开过会。

  讲解员介绍,现在有很多德国游客和建筑师慕名前来参观,据他们介绍,目前在德国,保存如此完整的德国建筑也已经很少见。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以特殊的方式深刻地透现出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相互对话的迷人景深,缘此而形成的跨文化图景趋于宏大完备,已然将艺术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的意义引向了远方。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它是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