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戏曲传承,应重视老艺术家回忆录整理工作

26.08.2015  10:32

  本世纪初,上海市文广局启动整理、抢救优秀表演艺术工程,抢救对象主要是戏曲、曲艺表演艺术,包括剧目和表演技艺。这些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主要是靠老师口传身授的方法进行传承,技艺往往活在艺人们身上。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老艺人因体弱有病,已无法登台,但是他们的学艺经历,以及亲历的戏曲、曲艺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都是培养后续人才的有用教材。

  现在要把它们抢救下来,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教学,二是用现代化音像技术抢救记录,三就是用文字记录。我尤其喜欢那些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艺术经历的老艺术家写的回忆录或谈艺录。

  说起艺术家的回忆录,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是开风气之先的第一部,也是一个典范。1949年8月,《文汇报》著名记者黄裳约梅兰芳写一个回忆舞台生活的长篇,在报纸上以连载形式发表。由于梅兰芳演出和公务十分繁忙,必须有人帮他记录、整理、撰稿。他找的合作者是许姬传和许源来。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并执笔撰稿,稿成后寄给许源来,由他与梅的几位朋友再斟酌取舍,编整补充。

  梅兰芳拟订了几点写作计划:一、以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为主。二、介绍前辈艺人的精湛演技,根据同行的传述与文字记载互相引证,务求准确可靠。三、记述文体,采用一些古典小说中的描写方法,力求言浅意深,简洁易懂。四、以介绍舞台艺术为目的,但同时也穿插一些绘画、雕塑、美术、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以表明古典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1950年6月9日,回忆录的写作正式开始。那时梅兰芳与许姬传到了北京,住在远东饭店,他们边交谈,边记录,开始了思绪和记忆在40年漫长的舞台生涯里的长途跋涉。那时梅兰芳经常出外演出,许姬传随行,梅兰芳演出回来,就与许姬传相对长谈,往往达旦。此后由津而京,南来北往,他们只要有机会就写。

  1950年10月16日,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首篇文章在《文汇报》与读者见面,立即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和欢迎。此后文章一共连载197期。1958年继而转由《戏剧报》约稿。这部书稿一直写到1960年,本来还要写下去,但因梅先生于1961年8月不幸病逝而中止。1987年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将书稿结集出版。

  《舞台生活四十年》共50余万字,内容极为丰富,资料详实,是我国戏曲艺术家回忆录著作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大的一部。这部回忆录真实记录了梅兰芳从学艺到成名艺术人生的艰辛历程和发展轨迹。对梅派一些主要剧目的创演经过和表演艺术经验作了详尽而具体的记述,如众多时装戏、古装戏的创演过程,著名剧目的具体表演方法和经验等。这些记述是十分宝贵的资料,外行的读者可以借此了解舞台的表演,在行内则是一份极好的戏曲教材。

  这部回忆录还展现出一幅半个世纪京剧舞台的风俗画长卷。通过梅兰芳与京剧界的前辈谭鑫培、路三宝、王瑶卿、钱金福、杨小楼,与同辈余叔岩、姜妙香、周信芳、俞振飞等,或问艺,或同台,或交谊等关系,记述了这些名角的精湛艺术和大家风范。梅兰芳处身于京剧兴盛发展的年代,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京剧梨园界的艺术风貌、生存状态及其发展状况。

  《舞台生活四十年》问世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戏曲界也推动了老艺术家艺术经验记录工作的开展。其后,出现了《粉墨春秋》、《周信芳舞台艺术》等类似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影响还远播海外。在这方面《舞台生活四十年》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梅兰芳与作家、评论家合作撰写回忆录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年多前,弹词名家张如君和刘韵若伉俪合著《评弹艺人谈艺录》,邀我担任这本书的文字整理。《谈艺录》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张如君、刘韵若是上海评弹团一级演员,从艺已经60余年。他们都出自名师门墙,张如君初拜弹词前辈赵湘泉,后在具有海派风格的弹词名家凌文君门下深造,刘韵若则师从叔父、弹词大家刘天韵,并得到蒋月泉等名师指点。1959年双双加入上海人民评弹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努力,终于成为蜚声书坛的响档。1979年张刘档到香港演出,一回《描金凤·玉翠赠凤》引起轰动,《明报》以醒目标题刊登《描金凤好》的文章,盛赞张刘二位的演唱艺术。

  《谈艺录》生动地记述了两位老艺术家从学艺到成材艰辛曲折的艺术轨迹,以及在艺术实践中学习评弹、研究评弹的过程,真实地反映出评弹艺人艰苦而又富于挑战性的艺术生活。特别是他们对两部优秀传统长篇弹词《描金凤》和《双金锭》,孜孜不倦地传承,殚精竭虑地琢磨,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殊多创造。他们把《描金凤》从“玉翠扫雪”到“雪冤宝瓶”100回书完整地整理和保存下来,为《双金锭》增补了末尾的10回。目今,评弹界能完整说唱这两本书的恐怕是绝无仅有了。

  《谈艺录》还从独特的视角记述了评弹界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记述了评弹界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他们见到或听到的,如范雪君、蒋月泉诸多评弹名家鲜为人知的遗闻轶事。这些以评弹艺人的视角写出来的史料十分珍贵,真实且颇多趣味性。还有不少篇幅,是作者对评弹艺术魅力和说、噱、弹、唱技艺的认识和感悟,对一些评弹名家艺术特色、成功奥秘的探索、研究和心得,对评弹艺术的传承、发展、前景的看法和期望。有时虽然短短数语,却能切中肯綮,读来颇得启迪和教益。

  保存、传承、发展戏曲和曲艺艺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抢救艺术名家及其传人的精湛表演艺术,用现代化的手段记录下来;为避免以后再来抢救,中青年优秀演员的剧目、演艺也要及时录制下来,这项工作要常态化。另外,就是要提倡戏曲、曲艺艺术家自己动手撰写(或口述)传记、回忆录和谈艺录。我想,这样多管齐下,一定会有助于戏曲和曲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作者: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沈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