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学家Martian:我喜欢听习主席讲故事

23.10.2015  14:01

  【简介】彭马田(Martian Palmer),英国人,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ARC)秘书长,长期担任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特别顾问,并与菲利普亲王一道创建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他还是联合国信仰、气候变化与自然环境项目的联席主席,并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信仰与环境顾问。

  彭马田也是一名汉学家,他翻译了多本中国古籍经典。其中,其译作《庄子》、《道德经》和《尚书》是《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s)系列最受欢迎的作品,在英国一版再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中英两国关系迎来“黄金时代”。同时,今年还是中英文化交流年。在此之际,《党建》杂志、党建网专访了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先生。

  记者:你翻译了《尚书》《庄子》《易经》等等中国古籍经典。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对中国文化和这些中国古籍经典产生兴趣的?

  彭马田:我18岁的时候来到香港,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读简单的繁体字。后来,我回到英国,来到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我的专业是神学宗教研究和中国古文,这增加了我的中文知识。

  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对中国古籍经典产生兴趣。我1972年回到香港,我意识到,尽管我在英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是我依旧对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宗教一无所知。所以我非常渴求了解这个神奇而深奥的文化。于是,我立即把手边每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拿出来都读了一遍。但我发现这些英译本都翻译得非常差强人意。我就想有没有人可以做一些精彩的翻译呢?于是,没过几年,我就开始了这项工作。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正式决定翻译中国古籍经典?有什么样的契机?

  彭马田:当时,西方人唯一知道的来自中国的书是《易经》,但是这本书翻译得并不好。我意识到了自己翻译的责任。我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认为我自己是在翻译,其实我是在解读。一种文化是不能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化的,我们能做的是将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进行解读。不同文化间也会因此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记者:我这里有你的两本翻译作品:《尚书》和《庄子》。众所周知,中国古籍经典浩如烟海,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两本?

  彭马田:我已经翻译了《道德经》。除了《圣经》和《古兰经》,《道德经》是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书籍。研究道家三十年来,我的感受是《道德经》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你想抓住道家的思想精髓,你应该读《庄子》。因为《道德经》里面没有幽默,而《庄子》里却是满篇幽默而轻松的故事。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想理解道家的思想,去读《庄子》。如果你想弄懂道家的哲学,去读《道德经》。

  至于我为什么选择《尚书》,那是因为如果你想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根源,必须读《尚书》。《尚书》是一本非常基础而根本的书。它谈到了等级制度,谈到了古代中国人对皇帝的尊敬。它同时提到皇帝只是因“天赋神权”而取得统治权力。如果百姓觉得皇帝失去了这种天赋的神权,那么他们就有权力推翻这个皇帝。

  所以《尚书》非常重要,它是中国最早的史书。它向西方揭示了中国历史从尧舜禹到夏、商,再到今天的连续性。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记者:这两本书在英文读者中很受欢迎对吗?

  彭马田:《庄子》确实非常受欢迎,因为道家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尚书》才刚刚出版一年,但是它销量也不错,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习近平主席经常引用孔子(《论语》),他也引用《尚书》。所以要了解你们的主席,你需要读孔子,读《尚书》。英国王室和英国政府都要求看我翻译的《尚书》,他们想要了解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思想和精神来源。我猜这本书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记者:那么从这些读者那里你得到了哪些反馈?

  彭马田:是的。出版人常常会收到反馈。读者们关于《庄子》有很多有意思的点评。一个读者给我写信说:“我买了这本书想要读哲学,但是它不是哲学。书里面全都是笑话和故事。”我回信道:“这就是最好的哲学。”大多数人喜欢这些翻译是因为它们很容易接近。读者是可以读懂的。

  记者:这两本书对于西方国家和英文读者,特别是英国社会和英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彭马田:我想《庄子》告诉了英国人以及西方人中国是有趣的。在《庄子》中,有非常精彩的对于“道”的描述,还有对于道和天、道和地,以及道和人类关系的阐释。它里面蕴含了与西方哲学从根本上不同的对于自然和我们生活环境的理解。

  西方哲学强调自然和人类是分开的,那是自然,这是我们人类。我们没法对自然做任何事。我们观察它,注视它,控制它,同时我很抱歉地说,我们摧毁了它。破坏环境可能是我们人类做的最大的一件事。

  道家,尤其是《庄子》,强调你、我、花、这杯茶和这个桌子,在天之下,在地之上,所有事物都归一。我们人类有责任保持阴阳的平衡以及气的顺畅流动。所以说这是与西方从根本上不同的观点。

  所以我认为,《庄子》对西方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庄子》为西方提供了一副迥然不同的眼镜来看世界、联通世界。同时,它还是非常有趣的。我认为道家具有普遍性,而《庄子》具有独特性。它对一些西方哲学和西方政治中的假设以令人接受的方式提出了挑战。

  翻译《尚书》,我希望帮助人们认识到儒家同样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条内涵丰富的路径。如前所述,《尚书》为西方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权力格局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

  记者:你来自英国,研究着中国文化。那么你是如何在你的翻译作品中将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彭马田:我希望我的作品很好地融合了它们。我翻译的书都是充满了故事的。《尚书》中全部是演说,但是你同样可以找到其中的冒险经历和故事。而英国人也是喜爱故事的。我们有诗歌、歌曲和故事。我认为中英文化和谐共处有无限可能,因为中英文化都喜欢讲故事,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两种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能够保持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追溯到1278年,一名基督教徒从北京一直游历到英国。在英国,我们为他举行了宗教仪式。这是关于中国人受到英国国王接见的第一份记载。从那以后,我们两种文化不断交流,不断讲着故事。

  记者:那么,我可以说故事是将中英文化连接起来的桥梁纽带吗?

  彭马田:我想是的,同时对于政治家而言,他们必须认识到故事的重要性。政治家们有时会认为故事不像事实和数字那样重要。这里,我必须要说习主席非常擅长讲故事。他喜欢讲故事或者借用一个形象,一幅图或者一个参照。当他讲故事的时候,他会从故事里抽取出哲理,而不是单单讲哲学道理。

  记者:让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回到当代世界。今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你是如何评价当前中英文化间的交流现状?

  彭马田:我认为现在中英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西方社会只关注中国经济爆炸式的增长,这是一段超乎寻常的增长时期。我们已经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我发现很多英国人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期。在中国好像没有自由,所有的事情都是被控制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但是有一件事我想要建议中国,那就是中国应该花更多的注意力在传播它的历史和文化上。现在习近平主席就做得很好。我不知道他的智囊团知不知道,当他提到中国历史和文化时,我们的反应是:“wow!”因为我们想要了解中国,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你们提供给我们越多的展览和故事,我们就越不会认为中国人来到英国只是为了赚钱,而是想真正了解我们的文化,也让我们更了解你们,这样,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会越来越精彩而深入。

  (《党建》杂志、党建网记者 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