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稳中向好形势不会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正在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产能的过程也是产业此消彼长、企业优胜劣汰、人员转岗分流的过程。于是,一些人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不会引发较大规模失业产生了担忧。这种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
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而且稳中向好,经济增速换挡并未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造成大的冲击。从岗位变化情况看,非农就业持续增长,最近几年每年的就业岗位增长都超过1000万。国家统计局按照国际通行方法进行的城镇失业率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失业率在较低水平上小幅波动。据测算,实际失业率水平与自然失业率接近,表明宏观经济运行良好、劳动力市场平稳。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看,劳动力需求略大于供给,保持总体平衡、稳中向好的态势。
当然,经济转型升级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挑战也不能忽视,必须积极应对。其中,较为突出的挑战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一些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起来的行业,由于过度依赖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化解这些行业的过剩产能,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员失去工作岗位。但是,在我国整体就业岗位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只要应对得当,就能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安置工作,有效化解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因素,因而没有必要过于担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应对不同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强,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更为牢固。新形势下,只要综合运用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各项社会政策,就能在保持就业稳定的同时,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更好条件。
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具有行业和区域集中的特点,应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跨行业、跨地区流动,既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又弥补新兴行业劳动力的短缺。为此,应通过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举措,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促进劳动力流动。
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加强劳动力培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既能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应深化培训体系、教育体系改革,把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发挥社会政策托底作用。在解决就业问题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社会政策,充分发挥其托底作用。面对可能出现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应综合运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手段,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有效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发挥社会政策的“稳定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