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显堂:我国经济发展的四个新逻辑
25.11.2014 12:59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所谓的“新常态”,本质上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逻辑。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一旦违背其内在逻辑,经济就要出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是投资驱动、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从而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这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逻辑。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元、复杂而庞大的经济体,必须找准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逻辑,积极适应,才能够让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而健康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逻辑逐渐被揭示而变得越来越清晰,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经济发展新逻辑的政策和改革举措。 “上限”与“下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逻辑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也是经济发展的要义所在,没有经济增长就一定有经济危机,然而,经济增长过猛过快也会造成经济危机。那么,如何把控经济增长幅度来避免经济波动?中国对此进行探索,找到了答案,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划定了 “上限”和“下限”:“上限”为防通胀,“下限”则为稳增长和保就业。这看似简单,但却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逻辑。既避免了投资过热,又托住增长的“底”,提振了市场信心。当然,不同的时期,“上限”和“下限”区间大小会有所不同,而划定经济运行区间,保持经济平衡增长,无疑是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逻辑的创造性举措。 “喷灌”与“滴灌”--中国经济刺激的新逻辑 发展经济离不开刺激,但如何刺激,却大有学问。过去,一旦经济增长放缓,都无一例外地采取强刺激、地毯式刺激政策。因而,往往一刺激就通胀,一抑制就通缩,甚至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的后果。除此之外,刺激手段也过于单一。 党的十八大以后,经济刺激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7月15日,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和“滴灌”.所谓“喷灌”,则是实施精准发力的政策,有针对性地行业细分,从财政、货币、投资政策等各个方面向部分行业或企业进行倾斜。所谓“滴灌”,就是要让“微刺激”的程度更适时适度。 目前,在政策层面,中央政府未推出宽松货币和增赤措施,而是出台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高铁路投资,向民间资本开放80个重大领域,扩大服务行业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下调县域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启动地方政府发债试点等等“喷灌”和“滴灌”措施。显而易见,这些“喷灌”和“滴灌”的基本特征,便是对准“病症下药”,对准“患部打针”.显而易见,“喷灌”和“滴灌”将成为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刺激新逻辑的重要方式方法。 监管与服务--中国经济治理的新逻辑 过去,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甚至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在市场上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导致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乱管;有寻租空间的就管,没有寻租空间的就不管。这已被一系列腐败案件所证明。捋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行政体制,简政放权,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治理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以后,便正式开始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这是带动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但无论是“治”还是“理”,无论是“监管”还是“服务”,目的都是要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以使中国经济能够在多元、复杂的现实与未来中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尊重法治,不仅管理经济依法办事,推进改革也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这便是适应未来中国经济治理新逻辑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互利与共赢--中国经济开放的新逻辑 过去,中国经济开放的逻辑是以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输出产品为主。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和技术输出。从近期投资动向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即将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凸显出全球经济影响力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这样,中国的大量资本和新技术需要在全球寻找市场。 在这样一个重大转变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共同发展,坚持通过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在着眼于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支持对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交汇点。因此,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逻辑。 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纷纷表态支持。这就是互利共赢的经济开放新逻辑的效应。与此同时,在中国倡导之下,由金砖国家共同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新型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借此打开中国高铁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这不仅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注入了新内容,指明了对外开放的新方向,也适应了中国未来经济开放的新逻辑。 当然,要适应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新逻辑的努力远不止于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人造概念。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就要找准经济发展的新逻辑,而如何发现和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逻辑,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25.11.2014 12:59
山东省级财政筹资2240万支持五音戏等非遗保护
近日,山东省级财政结合中央资金统筹安排2240万元,财政厅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