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经济日报》社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7月8日,我院与《经济日报》社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双方将在智库合作、课题调研、学术论坛、成果宣传、多媒体报道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7月8日下午拜访了《经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总编辑张小影接见了唐洲雁书记一行。随后总编辑张小影、副总编辑丁士、策划部副主任陈学慧与唐洲雁书记一行座谈,就双方战略合作事宜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沟通。
张小影总编辑首先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因此经济研究在思想方法和分析方法上也应当有所不同。新常态下的经济分析方法,增加了新的变量,而这些变量在传统统计口径中是缺失的。如何在新常态的逻辑下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研究分析中国经济,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新课题。
张小影总编辑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与创新任务更加紧急迫切,这也是理论界应当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新常态后的经济是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必须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尽快形成“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驱动力。《经济日报》社今年加大了对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注,设立了“互联网+”、“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文化产业”、“新消费”等专版,还推出了“创周刊”、“绿周刊”等。特别是连续反映基层创新的情况,引导基层坚持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之路,努力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关于当前媒体关注的理论热点,张小影总编辑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体系建设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对传统的支撑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带来了冲击,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正在研究的热点是什么;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做法如何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什么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学术体系是什么?等等。二是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问题。例如全球掀起的“机器人热”,媒体的报道多集中在面上的情况,却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为什么会出现机器人热,机器“换”人与人口结构有什么样的联系,与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是否是矛盾的;中国机器人为什么以工业机器人为主,而日本机器人为什么以智能型为主?分析这些经济现象都需要强大的学理支撑。
在智库建设方面,张小影总编辑介绍了《经济日报》社筹建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的相关情况,以及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的运行、其他相关指数体系的构建等情况。
唐洲雁书记对《经济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的接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院实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相关情况,对省情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国际儒学研究中心等进行了推介。他介绍了我院深入研究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包括把握从十八大到二十大这10年的历史特点和阶段性特征,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开启现代化新的征程,应实现更高阶段的国家建设目标,如何谋划新蓝图,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是否也要有分步走的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同时也是理论界迫切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唐洲雁书记建议《经济日报》社将山东省作为新闻业务向上、下游延伸的调研基地,对山东省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独家报道,并邀请报社领导对我院创新工程进行指导。
经过充分沟通与交流,我院与《经济日报》社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意向。《经济日报》社首先将对我院创新工程进行重点报道,并就此对唐洲雁书记进行专访。同时深度参与我院将于今年三季度举办的“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论坛”“生态经济研究前沿国际高层论坛”等。同时,双方在课题研究、智库建设、成果发布、学术研讨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并于近期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我院科研处、办公室相关人员参加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