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专访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在改革创新中扩大“思想供给”
在 改 革 创 新 中 扩 大 “思 想 供 给”
——访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
理论访谈
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许多探索,是在传统体制机制下进行的,每一步的突破都很艰难,特别是在选人用人、职称评聘等方面。期待科研机构的“去行政化”改革,能赋予社科机构更多选人用人等方面的自主权。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就此,我们采访了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研究员。
本版编辑(以下简称“编”) :2016年,中央提出“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建设新型智库”。在这两方面,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从业者,应具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担当?
唐洲雁(以下简称“唐”):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赶上了好时候。特别是2016年,中央和省里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多种政策利好因素叠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姜异康书记主持召开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部署落实,为我们细化了目标,明确了任务。
二是新型智库建设方兴未艾。中办、国办出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后,我省出台实施意见,对智库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对山东智库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是科研改革带来政策红利。2016年以来,中央推出了一系列科研改革举措,涉及到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项目管理、人才发展和分配政策等方方面面,构成全方位的配套改革。我省也出台了具体的配套措施,营造了有利于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
可以说,我们处在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赶上了一个需要创新而且一定能够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社科人一定要担当作为,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过去一年,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开展了“创新工程”,您觉得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应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唐: 我个人体会,实施创新工程不仅要搞好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而且要加强科学领导,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
一是切实抓好党对智库的领导。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与创新工程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对创新团队和创新岗位考核必须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要求,出了问题就一票否决。以山东社科院为例,2016年我们结合巡视反馈意见,新制定、修订制度18项,进一步规范科研活动,以良好党风学风保障了科研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些制度纳入到创新工程文件汇编中去,把创新工程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在推进创新工程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精品导向。 山东社科院在原有的考核评价基础上,从2016年度开始,把团队人均精品得分作为重要指标,激励科研人员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真正把科研导向转到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上来。去年成果总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精品成果产出和精品成果率却增幅较大。可见,精品导向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
三是高度重视学风建设。 学风是科研单位的命脉所在,保持优良的学风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早在创新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在创新工程制度中设计了学风考核评价环节,对创新团队和创新岗位实施一票否决。团队重大支撑项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整个团队退出创新工程;团队成员个人有学术不端行为的,退出创新团队。通过一系列约束机制,不断强化科研人员的自律意识,不急功近利,不哗众取宠,引导大家扎实调研,冷静思考,推出原创性成果。
2016年是山东社科院完整实施创新工程的第一个年度,从科研成果产出上来看,在2015年的基础上,我们又实现新的突破。全年成果数量在800项左右,其中精品成果就达到175项,科研人员人均1.25项精品。
其实,早在2015年,我们在学习借鉴中国社科院和兄弟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就率先启动创新工程,先行先试,为省属科研院所探索改革新路。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可以自豪地讲,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科研规律、符合山东社科院院情的发展道路。
编: 实施创新工程,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很多科研机构可谓“面貌一新”。但也有一些科研工作者反映,现行的体制机制,还存在很多束缚创新的地方,亟待政策“解绑”。
唐: 和实施创新工程之前相比,我们的变化是根本性的,有些变化甚至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料。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照省委对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对照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这些标杆,我们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比如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问题。依托创新工程体制机制,我们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短板还没有补齐,与研究需要相比,高层次人才和省情专家数量还不足,制度性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比如迄今为止我们连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都没有,这与我们争取走在全国地方社科院前列、进入国家高端智库的目标是很不相称的,也与全省高校系统正在努力建设“双一流”的大环境是无法匹配的。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科研机构与高校同等重要。因此,抓紧建立健全全省科研机构包括社科机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配套政策和措施,势在必行。
再比如说,体制机制的问题。创新工程的许多探索是在传统体制机制下进行的,每一步的突破都很艰难,特别是在选人用人、职称评聘、经费报销等方面,我们还有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必要。拿职称评聘来说,省里把职称评聘的自主权交给我们,但岗位设置仍然受到控制,不能根据我们研究工作需要进行自主调整。正因为如此,我们热切期待全省科研机构的“去行政化”改革,给社科机构更多选人用人和职称评聘的自主权。
编: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供给、思想供给。那么,在这个“深化年”,哲学社会科学应如何做好自身的供给侧改革?
唐: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创新无止境。结合中央和省里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部署要求,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科研院所改革,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的心态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改革是创新工程的助推器,是对创新工程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有助于进一步为科研“松绑”。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科研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科学的科研考核评价制度、做大做强山东智库联盟、打造高端的学术交流和对外宣传平台,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二是探索科研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按照山东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统一要求,完善内部制度,积极探索开展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管理层各负其责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按照去行政化的要求,在人员岗位设置、公开招聘人才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和管理效能。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暂行),盘活选人用人机制。《办法》对加强社科理论单位选人用人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我们建立起社科理论单位特点的管理制度。
四是进一步完善智库组织运行机制。要遵循智库发展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在巩固优势与特色基础上,调整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设置新的研究机构,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构建适应新型智库建设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是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自主评聘改革。根据国家和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改革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与聘任工作,将创新工程确立的精品导向在职称评聘工作中落地,形成良性竞争机制,营造出精品成果、出优秀人才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