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⑦
勇立潮头,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⑦
记者 代玲玲 赵小菊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机遇与挑战同生并存。
审时谋势,鉴往知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聚力做好“平台、产业、制度、环境”四篇文章,以更广阔胸怀拥抱世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近年来,山东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扩面增量到内涵提升,由依靠资源区位到注重制度创新,迈向高水平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搭建开放合作的广阔“平台”
2月11日22时许,春节后首列“齐鲁号”欧亚班列满载100标箱的货物,从位于胶州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驶出,向着中亚国家快速前进。
“原本中心站只是一个传统的铁路货场,功能非常单一,主要是转运一些内贸货物,2014年吞吐量仅3万标箱。”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总经理魏学伦介绍,伴随着上合示范区的建设,不到两年时间,这里的货物吞吐量连续突破50万、60万标箱整数关口,“每年都上新台阶”!
开放发展,平台是支撑。去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合示范区的建设定位: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这是党中央着眼国家开放大局,赋予山东的重大历史使命。8月26日,中央批复山东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将山东推到了时代发展的新风口。从全国看,山东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从全球看,地处东亚、毗邻太平洋的山东,则成为“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
如果说上合示范区建设面向世界,目的是拉紧互联互通纽带,实现市场对接,释放增长动力;山东自贸试验区则以实际行动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在上合示范区,国际物流、现代商贸、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海洋合作五大中心加快建设,全年吸引新注册企业307家。借助上合示范区,山东正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打造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规则,加快构建贸易投资最便利、金融服务最完善、政务服务最高效、辐射带动最突出的自贸园区。济青烟三大片区加速崛起,各领域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目前,112项试点任务扎实推进,新注册企业7000多家。
与此同时,山东运用平台思维,打造永不落幕的开放品牌。去年10月,山东召开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和115家世界500强企业领导人相聚山东,同心筑梦,携手共赢。
2019年,在山东举办的,还有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儒商大会、世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大会等国际盛会。聚八方宾客,汇四海英豪,乘着国家战略的东风,山东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
释放制度创新的“红利”“引力”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山东展示在世界舞台上的除了更为广阔的胸襟,还有以创新为核筑起的坚实底气。一系列锐意改革的创新举措,正将山东打造为创新的“高地”,制度“红利”和“引力”持续释放。
“真没想到,还没出正月、还在疫情期间,能这么快拿到营业执照,给我们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发出这样感叹的,是韩资企业路福(烟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理事赵晟秀。2月20日,2家首批进驻中韩科创孵化基地的公司在首尔拿到了各自的营业执照,他们所体验到的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的跨国审批首创性探索——“中日韩跨国审批”,政务服务走出国门,跨境投资者无需奔波,在境外最短5天便可获得证照。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从来都是互为促进的整体,当“率先”“首创”成为齐鲁大地上的高频词汇,制度创新的“红利”不断释放,更多的目光被吸引而来、留驻于此。
当下的山东,在投资方面,该放开的领域一律放开,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在考核方面,制定实施“双招双引”考核办法,对重点外资大项目设立工作台账,推动项目早日落地见效;在审批服务方面,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最大限度提升便利度。敞开全方位开放大门,2019年,山东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17家,同比增长16.7%;实际使用外资146.9亿美元,增长18.6%。
敢想敢试敢突破的山东,目前拥有“国家服务贸易深化创新发展试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三大“国字号”贸易招牌。同时,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塑造竞争新优势。
2019年12月7日,海尔集团在日本熊谷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揭牌。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山东在全国首创的一项重大引才引智政策,旨在鼓励用人单位在国(境)外建立前端孵化基地、离岸研发中心,视离岸人才引进使用数量和基地规模给予引才补贴。
不拘一格用人才。今年,山东又专门出台柔性引进人才办法,支持用人单位在不改变省外(海外)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退休特聘等多种形式,吸引省外(海外)人才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厚培开放发展的丰沃“土壤”
2020年春节过后,如何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成为摆在各地面前一张必须答好的考卷。对外资企业,山东凭借及时周密作部署、稳扎稳打抓落实、细致周到搞服务,在这场“大考”中取得了一张亮眼成绩单。
对有复工需求的企业,协助办理疫情防控备案等手续;对已复工的企业靠上服务,协调联系防疫物资购买渠道,解决物流运输不畅、供应链不配套、资金紧张等问题;对暂不具备复工条件的企业,指导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数千名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点对点”服务、“一企一策”对接,外企复工复产的“山东样本”被商务部向全国推广,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专函致谢。山东以实打实的举措向世界宣告:投资兴业选山东,没错的!
“乐业山东”成为来鲁创业发展者的共识。俄裔德国人威科多是威海氢氚动力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威科多团队研发的新型高效电机新能源车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之所以选择威海,是因为当地的政策支持、贴心服务让威科多毫无后顾之忧。如今,装有他们电机的电动汽车已经远销韩国、泰国、墨西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让投资者放心、舒心、安心创业发展,是全省各地的共识。2月6日,香港海龙船舶项目青岛中港汇通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落户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项目负责人林飞介绍,项目落地过程中,青岛市市北区产业发展专班不仅协调企业主体成功注册,还充分了解企业需求,预先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价值3800万元的设备预留充足仓储空间,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难题。
优良的环境,是聚集各类优质资源要素的深厚土壤。新时代的山东,正在积极与国际规则对接,全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位于济南高新区的德资企业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二期项目,创造了建设领域规模以上外资项目快速审批的纪录,土地摘牌成交后仅两天,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齐发”,并同步实现开工建设。如今,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拿地即开工”模式在全省多地开花,“效能山东”不断实现再加速再提效。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奋进的山东,正厚培沃土,诚待四海友,广邀五湖客,共享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共创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孕育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
新时代的山东,已经站在历史新起点,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随之而来的“山东机遇”,吸引着世界目光,汇聚着全球智力、产业、金融资源。
“今年,我们把广州和上海的商用车板块和配套企业也转移到了潍坊,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们有信心实现产值20亿元,全力打造江北最大的新能源动力产业基地。”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士明信心满满。得益于山东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这家美资企业去年投资7亿元建设了新能源动力产业园。
潍坊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华介绍,结合本地特色优势,瞄准“十强”产业发力,高质量“双招双引”正在集聚新的发展潜力。
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孕育的“山东机遇”,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巨大商机和合作空间。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抢占新风口,山东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落子布局:海尔、浪潮入围十大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领域瞪羚企业达到60余家,积极推进华为(山东)ICT学院、华为(山东)鲲鹏实验室建设,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正加速崛起。
山东高端装备制造致力于擦亮品牌,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以潍柴、中车四方、中集来福士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山东大力推动工程机械装备、海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智能化、集群化发展,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要突破3万亿元。
以世界眼光观山东,这个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成长,并形成自身独有的产业生态系统。这其中,自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投资容量。
即使在抗击疫情特殊时期,外企对山东经济长期看好的信心、来山东投资创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一周时间里,两批82个重大项目开工开业。开工现场,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拥军表示:“我们对投资很有信心,集团已决定追加投资5亿美元。”徐拥军的话,代表了不少投资山东、深耕山东的外企心声。
海天辽阔,风劲帆满。站在新起点,山东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齐鲁大地开放之势风鹏正举,必将在高水平开放中与世界携手共赢。
(参与采写:白晓 都镇强 段婷婷 王健 从春龙 彭辉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