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天地图35个部门共享 打造山东“大数据大政务”
中国山东网6月15日讯 (记者 孙俏俏) 一张电子地图,35个省直部门共享;一个网上平台,打破了政务“信息孤岛”,这就是由山东省政府投资4300万元、省国土测绘院承担建设的山东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平台上线3年来,共服务省内35 个省直部门、80 余项业务系统建设,支撑市县400多个业务系统,累计节约财政经费7 亿元以上,实现多个政府部门在“一个平台”上的信息共享。
今天,“互联网+在山东”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成员走进省国土测绘院,深入了解“互联网+政务”模式。
打破信息孤岛:一个平台35个政府部门共享
在“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一张图’数据管理服务平台”上,记者看到,图上叠加的内容丰富,海洋功能怎么划定、岸线怎么划界、哪里有养殖区、哪里批了填海造地……涉及到多个部门处室的信息,在一张地图上了如指掌。不仅如此,省测绘院还将“地图”和“海图”信息融合,在全国沿海省市中率先打造了“海陆一张图”。
这只是山东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冰山一角。山东省国土测绘院研发中心主任相恒茂全程参与了平台建设和维护。他介绍说,平台的特点之一就是公益性,也就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免费的数据共享服务。其实,每个政府部门都有建设大数字平台的需求,但是由于缺少专业人才,再加上各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资源共享只能是空谈。
不过,平台最大的亮点在于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现在很多工作是离不开地图的,比如不动产登记、棚户区改造、环保数据等。”相恒茂告诉记者,“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或不同处室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各干各的,相互之间不连通,难以实现协同。”
以海洋与渔业一张图为例,审批养殖区既不能触碰环保红线,也不能占压航道、军事区等,以前这些信息资源都是掌握在不同处室的,需要联动审批,现在所有信息都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审批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把国土、矿业、环保、水利等多个部门的数据都加进来,随用随取,形成一个政府信息化公共平台,为跨部门的资源信息交换搭建桥梁。在这个平台上,电子地图不仅免费使用,且实时更新、随时调用。目前,平台电子地图与影像数据已实现年度定期更新。
构建“地理信息+” 依托大数据提升信息化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将制定“互联网+”行动,一时间,“互联网+”成为社会热点。而在地理测绘系统出现了一个热词——“地理信息+”,有人解读为,把地理测绘与国土、矿产、水利、交通等行业叠加,通过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多部门连通,提升全国信息化水平。
以山东省政府应急平台为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以通过调取摄像头了解事态进展,通过平台数据资源,在第一时间调动有效救援力量,实现“可视化”资源调配。但是,“从本质来看,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还没有完全打破‘烟囱’限制,部门与部门的壁垒仍然存在。”在相恒茂看来,虽然我国地理测绘科技水平国际领先,但技术应用却是“软肋”,这与我国信息化水平不足息息相关。
在相恒茂对未来的构思中,“地理信息+”是提升信息化的关键。他表示,“政府的政务信息资源实现进一步的共享与交换,也就是说,在一张地理信息图上,公开政府部门信息数据,这将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截至2015 年5月,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供的数据资源体系已服务省内35 个省直部门开展的80 余业务系统建设,平台还支撑了市县400多个业务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地理信息延伸到时空信息 搭建“大政务”服务体系
山东省文物局在完成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平台开发了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录入了全省3万多条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记者看到,系统不仅录入了文物的类别和地址,还按照年代进行划分,比如古建筑学堂书院,既有元代的讲书院、清末的山阴小学旧址,还有清光绪十四年间的长清考院等20多个遗址。
相恒茂表示,涉及到重大工程项目,这个系统发挥很大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看到工程项目是否会对地下文物产生影响,其施工范围是否在文物保护区的范围。如果碰触到红线,那么工程必须进行改造。如果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文物数据进行管理的话,对于施工项目的检验工作耗时耗力。”
基于此,相恒茂对平台建设有了新的思考。“目前,平台正在从地理信息延伸到时空信息,就像文物管理系统一样,有时空数据的共享。”对于时空信息共享,相恒茂很是看好,“对法院审理多年纠纷案、拆迁房补偿款的认定都会有帮助,共享数据越立体丰满,才能搭建起大政务服务系统。” 目前,“天地图·山东”已经实现了2012年至今的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