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合作社,支农先育新农民
在沂南县双堠镇的埠口、菜峪等五个由省农业厅“第一书记”工作队帮扶的村庄,不仅大棚、果园、养殖场等现代农业设施遍地开花,各类合作社、专业大户也不断出现,带动了青年农民回乡创业,给当地农村输入了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新鲜血液”。据统计,近三年来,“第一书记”工作队在五个帮扶村新发展合作社7家,规范提升14家,涉及丝瓜、西瓜、养殖等各产业。
“从帮扶之初,我们就考虑到了帮扶的长效机制。有这样一大批合作社和青年农民,农民能组织起来,各项事业后继有人,就不愁我们走之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了。”驻村工作队队长段培奎说。
手把手带出合作社
双堠西瓜是当地有名的特产,在菜峪村有多年的种植史。但无序地种植,不仅使老品种逐渐被淘汰,价格也被瓜贩控制。2009年,村里发起成立了盛华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的运作不理想,农民没有被真正组织起来,露地种植的西瓜的质量、价格都没有质的提高。
2012年,“第一书记”进村后,帮助合作社打起精神,新建了35个拱棚,种植早熟西瓜。“第一书记”们联系省里的专家,选择了好品种,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由于争取来项目扶持,菜峪村的瓜园成为了优质西瓜保护地示范基地,建设了微喷、农残检测等现代配套设施。“双堠西瓜”成功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后,合作社种植的有机瓜成为“双堠西瓜”这个金字招牌的唯一使用者。一批又一批的“第一书记”帮助合作社吆喝,外出参加推介会,请来媒体宣传,并把专卖店开到了临沂市区。短短两年,几乎是个空壳的盛华合作社,成长为省级示范社。
油桃、柳编、蔬菜、食用菌……在当地,只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几乎都成立了运作规范、独立运营的专业合作社。
做合作社的“服务员”
“小牛,过两天镇上想办一个畜牧培训班,如果没别的课,就报名听听吧。还有,如果有公务员、教师能给你担保,由我们‘第一书记’推荐,能给你10万元的无息贷款。这两件事,你都考虑考虑吧。”9月5日,“第一书记”朱晓峰来到埠口村的鑫浩达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给合作社理事长牛兴民带来了两条好消息,给他送来了技术与资金两大“急需品”。
将各类惠农政策信息传递给合作社,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却给合作社带来了大实惠。朱晓峰说:“各个部门都有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但很多都悬在空中,不能落地。这些政策如果没人去对接,普通农民根本不知道。我们扶持成立了合作社后,很重视政策的对接,使各种政策红利真正落到合作社上。”在鑫浩达合作社成立之初,为了解决资金紧张问题,“第一书记”就按照相关政策,让149户残疾人,以每人1000元项目资金入股的形式,定向注资合作社。同村的半边天柳编合作社,在成立之初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资金需求。
让年轻人回到乡村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让农民围绕产业被组织起来,还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高效现代农业所吸引,回流到乡村,成为合作社的骨干。段培奎介绍说,这些合作社的理事长,多数为三四十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已经有能力在驻村帮扶结束后独挑大梁。
在鑫浩达合作社中,牛兴民这个“娃娃将军”带领着一班爷爷辈、叔叔辈的农民养羊。1987年出生的他,在城里打工时月收入超过万元,但他依然选择回村。他说:“父母年纪大了,总要回来的,就想在村里做点事。我把想法告诉了‘第一书记’,他们立刻帮我咨询专家,推荐我选择养羊项目,并把专家请到了合作社。有了他们的帮忙,我养羊很有信心。”在经营中,牛兴民由于有好品种,懂防疫,逐渐在社员中树立起了威望。
牛兴民介绍说,附近村庄的合作社的理事长,70后、80后的很多,已经成为合作社骨干力量。“现在,一批能人已经涌现,已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我们做的,就是将这些新型农民扶上马、送一程。”段培奎说。(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