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生态林场间接种植在沾化利国生根发芽

26.12.2016  17:41

2016年,利国乡大力发展间作种植等多种经营模式,挑选部分耕地用于试点,群众本着自愿原则,在小麦地里种植当地的原生白蜡。以“绿色、生态、共赢”为主基调的造林绿化行动,在全乡取得了“开门红”。
      作为传统的农业乡镇,利国乡在鼓励群众造林绿化的同时,将特色套种作为农民致富、村集体增收的着力点,带动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完成精准扶贫任务。乡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鼓励扶贫户参与到林场建设中,承诺在未来四年里,对验收达标的种植户分别给予300元、150元、100元、100元的现金补贴,待苗木成活后,种植户可以自行对苗木进行销售。这一举措不但解决了群众造林前期投入,而且还进一步鼓励群众改变传统种植观念,逐步完成全乡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使这一套种模式达到预期的收益效果,利国乡聘请专业的苗木种植专家,进行实地测量,对种植的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克服了一系列苗木和农作物间作种植的技术难题。为了不妨碍植物和粮食的生长,苗木种植专家将行间距定为2*3的距离,一方面解决了小麦在种植和收割过程中机械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做好白蜡的生长期的各项管护工作。同时,吴庙村还专门成立了沾化区沾东苗木合作社,服务苗木种植社员以及成熟期后的销售工作。
      一是融合产业扶贫。依托瑞东农牧、利农牧业等项目,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屠宰加工基地,培植壮大畜牧产业,拉长畜牧产业链条,增加贫困户收入。依托亿元宝菊芋种植项目,流转土地,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鼓励用人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引导菊芋项目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生产方式,扩大与贫困户的合作,推进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开展智力扶贫。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大班额”问题,构建农民技能培训教育体系,组织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外出参观学习,使其成为贫困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开展种植养殖、网络等实用技术培训,激发内动力,鼓励贫困群众自主创业。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贫困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任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大卫生院、养老院、文化大院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深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疏通沟渠,确保贫困村农业种植有保障。
      四是强化政策资金保障。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力度。落实好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帮助贫困农户增收。对上级扶贫资金实行专款专户,落实到精准项目、精准户,确保扶贫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