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舞 全面创新“全线飘红”

18.05.2015  11:44

  新常态,新引擎。坚持创新驱动,才能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

  今日中国,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共舞,小众创新与大众创新激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火热展开,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强劲的新动力。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果没有华为,西伯利亚的居民就收不到信号,乞力马扎罗火山的登山客就无法找人求救。8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的珠峰,零下40摄氏度的北极和南极,都见得到华为的足迹。”能赢得外媒如此赞誉,华为靠的是“创新”二字。

  统计表明,去年我国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达76%,研发人员占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的77%。企业正加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也正引领中国企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青春焕发。

  在福建泉州生产机床的嘉泰数控公司,你完全看不到传统工厂里人员密集、机器轰鸣的场景。偌大的车间内,排排机器安静运转,工人仅需输入几个数据,不用再多操心。“所谓‘数控’,就是给机器设备装上‘智慧大脑’,不仅减少了人力,还能提高产品的精度和生产效率。”董事长苏亚帅介绍。

  从车间到田间,创新一以贯之。过去,我国800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但因缺乏优质高产的脱毒种薯,平均单产还不足1吨、排在世界第九十位之后。如今,希森马铃薯集团投入30多亿元,建起世界一流的茎尖脱毒实验室和全国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先后培育出1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平均亩产超过3吨。

  技术创新,让新兴产业健步前行。

  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这不是科幻大片中的镜头,而是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数字化无人工厂”的现实场景:车间内,机器人来回穿梭不停。从取货、搬运、装配零部件,再到喷涂、烘干、检测、成品入库,诸多环节全部由机器人完成。作为国内首条数字化机器人生产线,其年产能已达5000台,与人工操作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5到10倍。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2014年,我国新增机器人5.6万台,其中有1万多台为国产。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鼓点密集响起,描绘出美好的前景。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引领“中国制造”走出去。

  2014年签下37亿美元的海外订单,是历年合同额的2倍——凭借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无可挑剔的质量,中国南车制造的高铁列车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创新保驾护航,企业扬帆出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名牌”:5年稳居PCT专利申请全球前三名的中兴通讯,在全球设有107个分支机构,服务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领头羊伊利,在新西兰投资大洋洲生产基地,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办欧洲研发中心……

  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社会创造潜能

  5年前仅2000万元资本金,目前市值已飙升至30亿元。北京理工雷科电子公司迅速“蹿红”,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股权激励!”理工雷科董事长戴斌揭开谜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出“1+6”科技新政,理工雷科是首批股权激励试点企业,6名核心科技人员拿到了180万元股权,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先后开发出北斗卫星导航基带芯片、机场跑道异物监测雷达等7项新产品,公司成立不到4年就实现销售收入逾3.5亿元。

  体制机制创新,正破除着制约创新的各种障碍藩篱。一系列“组合拳”相继打出,“实招”“真招”直指顽疾——

  理顺管理,让经费投入绩效高起来!“不是在接受评审,就是在去接受评审的路上”——科技界流传的这句调侃,正是科技计划管理“九龙治水”乱局的写照。40多个部门和单位管理着100多个科技计划,科技人员不得不“四处烧香”、多头申报。去年12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把所有科技计划统起来,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

  推倒围墙,让闲置的科研仪器忙起来!时下,高校院所购置的大量科研仪器设备在高墙内“睡大觉”,另一方面,研发需求旺盛的企业却无法共享这些科研仪器。今年1月,《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发布,开放共享好的单位将得到奖励,反之会受到惩罚。

  清除障碍,让科技成果转化快起来!审批程序繁琐、股权激励难以落实等“拦路虎”,使许多专利技术上了“书架”上不了“货架”,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在加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首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对其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和投资,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疏通筋脉,搭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今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等八个方面,对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作出全方位的系统部署。

   大众创新打造新的“发动机”

  “没想到‘梦想小镇’真的让我梦想成真!”杭州杉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虞洋感慨。一个月前,他的3D打印团队拎包入驻,“梦想小镇”不仅免费提供办公场所,还为他们提前安排了急需的股权投资。目前,虞洋正向更大的梦想出发:通过3D创业联盟,吸引更多的学生创意团队来此创业。

  “梦想小镇”位于杭州城西的仓前镇,这个昔日赫赫有名的江南粮仓,如今已成为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创业天堂。“年轻创业群体‘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却往往‘无资本、无经验、无市场、无支撑’。”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龚正说得明白,“梦想小镇”就是要帮助这样的年轻人解决“四无”难题。未来3年,这里将集聚大学生创业者1万名、创业项目2000个。

  在北京,首个以草根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中关村创业大街,自去年6月启动以来已吸引36氪、车库咖啡、联想之星等数十家创业服务机构入驻,聚集了400多个创业团队,已获得融资的团队超过150个,平均融资500万元。

  你创新、我搭台。从杭州的“梦想小镇”,到北京的“创业大街”,再到上海新车间、深圳柴火空间,各地力求为草根创新创业者提供早期办公、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等全方位“呵护”。再看国家层面。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的新的“发动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各地展开: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力争吸引科技创业者20万人、建成500家创新创业载体、1000家创业服务机构,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规模最大、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群落;无锡推出“创业引领工程”,计划3年内扶持各类创业者3万人以上,引领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河北省实施“青年创业引领计划”,激发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城乡青年创新活力……

  “我国的创新主体正从小众走向大众,创业服务正由政府为主转为市场发力,创业活动正从‘闭门造车’趋于开放协同。”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新 王 政 刘志强)

  原标题【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舞 全面创新“全线飘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