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首推“种子基金” 公募留人频创新

23.12.2014  16:24

    尽管公募基金不愿承认,但投研人才流失已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除了行业内基金公司间人才持续地跳槽流动外;行业外,私募基金、保险资管等对公募投研人才的争夺、分流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公募基金多了一层挑战,不仅要练好内功,做好业绩,增强自己的公信力,还要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而随之,各种“留人”的创新方式也应运而出。     上投摩根近日宣布,将在业内首家尝试推出“种子基金”。与之前基金业内出现的发起式基金不同,其并非是基金公司、高管或基金经理做为发起人跟投认购基金,而是通过打造一个“孵化器”,让投研人才自展拳脚,实现其可能在现实投研行为中不敢尝试的想法,相当于扶持公司内部创业,借此激励、留住有想法的投研人才。     “用创新的制度留住合适的人做对的事,这就是公司推出"种子基金"的目的和目标”,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侯明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还透露,除此以外,他们还将推出“影子股权”计划、事业部制等一系列自我改革的创新举措。     首推种子基金     对于“种子基金”这一名词,市场其实并不陌生,它原来基本上都是出现在私募创投行业中,指那些专门投资于创业企业研究与发展阶段的投资基金。     如今,其首现于公募领域,内在涵义有何不同?     对此,上投摩根副总经理侯明甫解释,定名为“种子基金”就是取义于孵化和培养,公司将拿出超亿元的自有资金,来推行“种子基金”计划,旨在将其作为公司内部人才孵化机制和新业务培育机制。     具体实施流程是,有意愿的投研人员可按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投资模型,然后申请进行种子基金模拟电脑操作,试运行足够长时间段后,公司对期间的运行进行绩效考评,一旦被认可就可以申请设立“种子基金”。对这类基金,公司将拿出部分自有资金,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设立产品,投研人员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跟投。需要指出的是,“种子基金”不会是公司内部的“小金库”,它会采取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在受到市场认可后,还可考虑转型为公募基金产品,完成它的孵化过程。     侯明甫进一步解释说,“种子基金”会是未来五年上投摩根内部人才孵化、培养和激励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给有创业冲动的人才足够的展现机会,而他们也确实需要这样的机会和平台。     “投资者可以放心的是,运作"种子基金",公司内部会严格控制流程,投入的资金也是公司自有资金,因此,不会损害广大基民利益”,侯明甫说,上投摩根此次在业内首次尝试“种子基金”,也希望给公募同行提供一些借鉴经验,共谋发展。     创新方式留人才     侯明甫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仍对公募基金行业充满憧憬。     虽然私募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今年,随着牛市的扑面而来,不少基金经理等投研人才纷纷“奔私”,但并不能就此就认为公募基金行业已如“夕阳”,会被边缘化。     “我反而认为,公募基金肩负着满足99.6%的普通大众投资理财需求的使命,未来发展机遇依然可期。”他认为,人员的更新换代是任何一家公司乃至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变化也意味着机遇、成长,意味着更宽的平台、更多的机会和更完善的机制。公募基金要做的就是勇敢面对,并做好应对,为留住人才而创新也是大势所趋“。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为了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众基金公司也可谓是“不拘一格”。如扶持“80后”、“90后”新人走上投研岗位,尽管可能会遭到投资者非议,但有些基金公司仍然坚持顶住压力,为他们提供机会。今年以来,并不乏由研究员直接上位的基金经理。     如今年11月初,华润元大基金就发布了一则基金经理上任公告,引发了业内关注。公告称,华润元大医疗量化股票基金增聘朱艳为新基金经理。而朱艳的工作简历显示,她就是由研究员直接上岗。     而在投研人才激励方面,各基金公司也在纷纷想“妙招”,包括股权激励、设立事业部制等。据悉,目前中欧基金、东吴基金、国泰基金、中邮基金等都在搭建不同的人才激励机制,有的赋予股权激励,有的设立多个事业部或工作室,将投研人才收益与贡献挂钩。     据悉,目前,中邮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任泽松就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一制度下,投资工作室的负责人不仅享有投资决策的自主权,且在人员配置、产品设计、新产品发行等诸多方面也有决定权。     还如兴业全球(340006,基金吧)等基金公司,给基金经理提供配资,相当于在公司支持下,其取得绝对收益后,其投资业绩翻倍。     需要指出的是,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基金人士处了解,在他们看来,基金公司留住人才并不只是钱的问题,光有薪酬激励是不够的,他们更看重未来行业、公司、个人三方面的前景及企业的文化。公募现状是,基金经理又要做营销,还受这样那样的约束,背着巨大的排名压力,激励机制又跟不上,只能越来越厌倦。     相反,券商和保险资管没有找钱的压力;私募基金投研更为自由,在牛市中更能体现自我的价值,赚得更多,因此,出现人才流入也自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