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如何实现良好的文艺评论生态

03.11.2015  12: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在此文艺方针的指导下,文化部牵头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削减文艺评奖项目、完善文艺评奖政策,强化文艺评论,在大型的戏剧汇演中采取“一剧一评”,实施“艺术评论体系构建和引导计划”。所有这些,都突出了文艺评论在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面的重要作用。

  但是,一如先前文艺界存在众多弊病一样,文艺评论仍有众多受人诟病之处,诸如关系批评、红包批评、圈子批评、吹捧批评,再如面对重大文艺事件专业文艺评论家集体噤声,文艺评论缺乏公信力、导向力等,都显示出文艺评论的生态文明还有待大力改善。

  文艺评论虽然表面看来主要是面向文艺作品,是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评判,其实真正的对话者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评论者借助已有的历史、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剖析作品的价值所在、缺陷何在,与创作者交流,以便达到完善作品的目的。但是,从历史上看,文艺批评者与文艺作品创作者关系似乎一直不容易处好。如明代著名的曲律学者沈璟批评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不合曲律时,汤显祖就反驳沈璟说:“彼乌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抝折天下人嗓子。”可谓是直接进行反呛。再如清代曲学家于振也说过:“儒者之议,主于义理,故考据该博,而谐协则难;工艺之术,溺于传习,而义理多舛。二者交讥,乐之所以晦也。”可以看出,批评者义理强而技艺弱,创作者是技艺强而义理弱,各以所长攻人所短。也即是说,无论是批评者,还是创作者,都是凭借自身知识系统优势进行各说各话的对立交流,这样势必会导致艺术发展的不良局面。

  我们分析有关文艺评论的各种诟病之后可以看出,造成这些弊病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评论者本身的水准与素养有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鉴赏与评判,才能令被评论者信服;一个是“抬轿”心态在作祟,这是导致文艺评论不良生态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要想实现良好的文艺评论生态,必须要做好这样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除评论的“抬轿”心态,正确认识评论的价值与作用;二是以真心、虚心和初心对待评论。

  评论中存在“抬轿”心态,是评论者与创作者共同助推、默许的“恶果”。创作者辛辛苦苦创作一部作品,希望所谓有声望的评论家来捧捧场,发表一些肯定言论,使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评论者也认为文艺作品创作不易,若是提的意见过多会挫伤创作者的积极性,影响作品的社会接受,于是就尽量为作品点赞,极力寻找作品的大大小小的优点并拔高、渲染,同时尽量不提作品的缺陷,或者有意淡化作品的不足。于是,评论者有了实在的“抬轿”行为,创作者满足了被“抬”的愿望。那么是不是说评论者是自愿揣摩创作者的心思而去做这一种“抬轿”工作呢?显然不是,从一些小范围的作品评论座谈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是非常客观地对作品进行评判、鉴赏,指出作品的优点,剖析作品的不足。但是,这令创作者或创作团队很难接受,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屏蔽评论者的肯定言论,而极力放大评论者指出不足的话语,认为这些评论者不给面子,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被“抬”愿望,于是就找一两个资质较浅的评论者,进行不在同一对话系统的粗暴反呛,弄得“拿着鸡毛当令箭”满怀锐气的年轻评论者一头雾水,也使得资深有担当意识的评论者深感厌恶而不愿多言。

  评论是基于作品之上的,但评论绝不是作品的附属物,它与文艺作品一样是全新的创作。对于评论,无论是评论者,还是被评论者,都应抱以真心、虚心和初心,才能够真正尊重评论本身,实现评论与创作的良性互动。

  真心是文艺评论开展的前提。双方以真心对待评论。评论者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畅所欲言,评点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被评论者真心接受基于文艺作品本身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把评论视为作品的搽粉行为,不把指出不足视为“不给面子”和“挑刺”。只有这样,评论与创作才能够实现相互推进。

  虚心是文艺评论开展的保证。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无论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还是评论的开展,都是创造行为,都需要创造主体时刻虚心向外界学习,只有如此才不致使创造落入窠臼、落后时代。

  初心是文艺评论开展的基石。文艺工作是为了追求完美,是为了使生命更加多彩。创作作品绝不是仅仅为了创作本身,而是要创造出一件完美的作品,要为人民带来别样的美的享受。评论的出发点是要通过评论者的评判与鉴赏,认可作品美的价值创造,指出作品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可以说面对作品,评论者与创作者初心是一致的。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文艺评论,评论者与创作者都需不忘初心,放弃俗心与急功近利之心,才能够使评论与创作琴瑟相和、华章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