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双拐守山村三尺讲台 育新人不懈怠历经39载

11.11.2015  10:06

在山东泗水、邹城和曲阜三县市的交界处,有一个名叫东卸甲河的地方。远远地望到一面红旗矗立山丘,掩映在树木之间的一片房屋,与旁边的东卸甲村错落有致,这便是泗水县圣水峪镇的东甲小学。

走进学校,总能看到一位左手腋拐、右手手杖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他个子不高,头发灰白,面容坚毅,他就是小学教师冯佃生。已经在这偏远山村小学教了39年书的冯佃生,共约培养了1400多个山区孩子,为乡村教育的热土撑起一片知识的天空,供乡村孩子们翱翔。

刚见到冯佃生的时候,他正在六年级教室里上课,约有50平方米的瓦房内,坐着43个孩子,显得狭窄而拥挤,有的3个孩子共用一张课桌。讲台只有一米宽,安上讲桌,留给冯佃生的空间只能够转动身体。拄着拐的他,行动起来总有不便,在黑板上写字时,他就把手杖立在讲桌旁,左臂拄着腋拐,右手在黑板写字,端庄有力。下了课,他拄着拐杖,蹒跚着走出教室,就有孩子陆续地找他询问弄不懂的测试题,他都一一解答,十几分钟的课间休息也被孩子们占据了。“只要孩子们能多学点东西,休不休息无所谓啊。”冯佃生说。

1960年出生的冯佃生,3岁时上患小儿麻痹症,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落下病根,左腿残疾。1976年9月,初中毕业后,就回到东甲小学教书,当起民办老师,这一教就教了39年,当时的工资每个月仅有10元钱。他对每节课都认真对待,努力把最大的知识量传授给孩子。在他教过的孩子里,有的在国外留学,还有的工作在全国的各个地方。“看着孩子活蹦乱跳,一天天懂事,就打心眼里高兴,长大了做什么只要他们过得好就行。

东卸甲小学是一所山区小学,教师数量少,人员配备不齐全。冯佃生白天教书,夜里值守。每天早上6点钟,冯佃生早早地打开了校门,把煤炉点燃烧上水,将教室收拾干净,简单吃完早饭,就迎接孩子们陆续来到学校,开始了一天的教学。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学校真真正正成了他的第二个“”,而且这一坚持就是39年。学生的事情是琐碎的,玻璃破了,桌凳坏了,有的自行车出故障了,学生都是找他。同事们常说,冯老师的课余时间比上班还要忙。听到这些,他只是付之一笑。

2009年7月的一天,电工给学校架设电路,冯佃生看到电工一个人在架子上爬上爬下挺辛苦,就主动上前帮忙,被电线绊倒,造成右腿膝部轻微骨裂。当医生告诉他至少休息半个月时,他却说:“我还有一个班的课呢!我不能上课,我的学生怎么办?”左腿已经残疾的冯佃生为了不影响教学,在医院简单处理了一下右腿伤处就回到了学校。每天他都是艰难地挪进教室,一天下来,受伤的右腿肿痛难忍,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在平时,他虽然身有残疾,可是从来不坐着给学生讲课。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是老师,是长者,更是朋友。

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锅碗瓢盆和蜂窝煤炉一应俱全。“平时我自己一个人,下点面条,吃点菜就行了,省事的很,”他憨厚地说,“还能改改作业,有的孩子忘记带钥匙回来拿,就找我。”每当夜深人静时,整个学校就他的宿舍亮着灯。给孩子们批改作业,准备明天的课,是他睡觉前必须要做完的事。

言传身教”是他作为教师一贯奉行的工作作风。在一次上课前,他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面到处都是纸屑。当时,他只是艰难的弯下腰伸手去捡。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起扫把行动起来。每次考试完,为保证第二天早上把批改完的试卷及时发给学生,他经常工作到后半夜,学生接到批完的试卷,非常惊讶,也非常感动。这些事情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冯老师使我明白了不少东西,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些将永远伴随我。

有一年他教过一个学生,纪律散慢,作业常常不完成。虽然多次教育,但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冯佃生试着寻找他本人身上的优点,结果发现每次劳动他总是特别积极。于是冯佃生就特别注意他,一发现他做好事,就及时表扬,然后还会微笑着对他说:“今天作业完成了吗?我要检查的啊!”在他犯了错误时,从不大声训他,而是感化他、激励他。经过努力,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纪律也好多了。

多年来,冯佃生任教的学科成绩名列前茅。所撰写论文独具特色,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多次获奖。由于工作成绩出色,他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济宁市 “优秀教师 ”。2012年又被评为泗水县“十佳师德标兵”。这些荣誉并没有改变冯佃生植根教育、默默奉献的人生信条。如今的他,依旧拄着双拐默默坚守在三尺讲台之上。(孙士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