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节传统拜年习俗只服农村:排长队逐辈磕头
齐鲁网菏泽2月19日讯(记者 王春令 刘银春)近日,一段农村村民拜年的小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里,几十号人排成排逐辈磕头拜年,这阵仗令不少网友大呼没见过。
视频热传的同时,又不免引发了网友对“磕头拜年”这个习俗的热议。
有网友表示,自己家过年真的就是这样,亲戚跪拜的阵势浩大,如万国来朝。
也有第一次接触到这样习俗的网友吐槽,自己头一回跟对象回老家过年,到处给长辈磕头,这让自己很是尴尬。
其实“磕头拜年”这个话题的讨论由来已久,每到过年,各大论坛、社区都会冒出不少关于“过年要不要磕头”的帖子。
最近,还有网友为了这个事情吵翻天了。起因是天涯社区的一个帖子。发帖人是个自称来自南方的新媳妇,要和北方人老公回老家过年。身未动,就已经得知那边要向至亲长辈下跪领红包,甚至新媳妇上门第一年连亲族里的其他长辈也要跪。女方从个人到家族从来都没有这个传统,甚至认为这样的拜年方式“很封建、有点侮辱人”。但男方认为女方应该入乡随俗,觉得女方的抗拒是“无理取闹、不尊重他”。
这对新夫妻最后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知道,倒是网友先炸开锅了。尤其是南北方的标签一出,这对新人的问题立刻变成了一场新的地域口水战。
很多南方网友立刻表示对女方的支持,和对下跪习俗的不能理解:从来没跪过,凭什么要下跪;
但北方各地的人也不服气,反驳说:我是哪哪人,我们也没有要下跪的习俗啊。
也有南方人说:南方有些场合也还保留着向长辈下跪的习俗啊。
而且小编上网一查,确实也有类似的网友抱怨,说南方一些地方结婚时,新娘要向男方所有长辈下跪敬茶。甚至有网友吐槽说,自己和老公是来自同一个市的南方人,没想到两家都对于婚礼上要不要跪下磕头,存在分歧。
所以关于跪拜这个习俗,真不是用两个巨大的地域标签就能盖章——“北方有跪拜陋俗,南方没有”——的事。
关键其实不在于“这里有,那里没有”,而是“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的问题。
在网友的争论里,认为不应该向下跪这种“陋习”妥协的人占了大多数。
这很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第一反应里,“下跪”就是一件放弃自尊、低人一等的行为。
但,要论对象是谁。
比如有网友就说,自己心甘情愿给长辈磕头拜年,纯粹是认为这是最能表达自己感恩的方式。
但也有网友表示,给自己的长辈磕头感恩可以,不能接受的是,给对方并不熟悉的长辈下跪磕头。
其实,磕头拜年只是一种仪式,现阶段人们要做的,是尊重每个个体对跪拜这种行为的理解和选择的自由。不喜欢跪拜的,就请允许他们用其他的方式表达礼节和尊重;心甘情愿给长辈磕头的,也请尊重他们喜欢的方式。
今天讨论的是磕头拜年,而且正值春节假期,小编就跟大家再多唠唠。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今年味越来越淡,春节一年不如一年热闹。
小编小时候过年最欢喜的什么?新衣服,好吃的,放鞭炮,挨家串门磕头要压岁钱。
物质的丰富,渐渐冲淡了新衣服、年夜饭带给人们的喜悦感。过年仪式的精简,也渐渐让春节变成了日历上普通又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如果没有传统习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也确实会与庸常生活无异。正如美国民俗家阿兰•邓迪斯所说,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义。仪式是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仪式,生活才显得庄重,才更有纪念意义。
据360搜索大数据显示,在网友最关注的春节仪式感统计中,年夜饭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其次是拜年祝福、压岁钱及放鞭炮、贴春联等。此外,看春晚、走亲访友、置办年货、守岁、拜神祈福等也是无论全国人民普遍认为“不可缺少”的春节“规定动作”。
此外大数据还显示,在各种过年习惯中,山东检索量普遍最高,占比10.2%。河南、北京、广东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8.1%、7.2%和6.8%。
山东由于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浸淫最深的地方。我国传统文明围绕中原地区向外围发展,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春节更加看重。
如大数据显示,山东作为一个春节“仪式”感浓郁的省份,磕头拜年,早已成为年节的一部分。
除了菏泽,山东不少农村地区如今仍盛行着过年磕头的习俗。从年初一到年初三,磕头拜年的人流一直不断。年初一,村里的小辈给长辈拜年。年初二,女婿们给岳父岳母家拜年。年初三,走亲戚拜年。
最热闹的是年初一,全村总动员。天还未亮,年轻人在自个家吃完饺子,穿上新衣服,叫上同辈的兄弟,给家里的长辈磕完头之后,就开始串门磕头了。这也是一年里村里年轻人聚得最齐的时候,打工的回来了,做生意的回来了,外出闯荡的回来了,他们携家带口,其乐融融。几家人喊着一起去,到了村里面年长的老人家里,所有人会一起下跪磕头,场面非常震撼。
在农村,磕头拜年不看年纪看辈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也得磕头叫爷爷。辈分高的太爷太君级的老人早就心安理得地坐在家里正堂的圈木椅上,笑眯眯地等着前来磕头的晚辈。辈分中等的一方面要拜自己的长辈,一方面要受小辈的跪拜。在大街上只要遇到自己的长辈,随时随地成礼,只听得一声吆喝,齐叫一声大爷或叔叔,不管地上有土有泥,全部跪倒,“全有了”。
现如今,规矩已经没有那么讲究了,磕头大多是走个过场。磕完就走,很多老人也阻止孩子磕头,说人到了就是头,但年毕竟是要拜的,老祖宗的东西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这既是一份孝心,也是一种流淌的文化。
不知手机屏幕前的你对“磕头拜年”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