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

03.09.2014  20:04
        曾经有这么一则笑话:最想说真话的就只有气象局了,可还总说不准。这句玩笑话背后,掩藏了气象人的无奈和辛酸。客观地说,天气预报正悄悄的越来越准。越来越准的意思其实就是有时准,有时不准,还好大趋势是准的时候多于不准的时候。天气预报不准是有理由的,这里的罗列理由,并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更为理性的看待天气预报,理解气象人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做出的默默奉献。
  确实,找不到任何借口去掩饰预报不准这个“硬伤”。因为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确,第二天老天就会就把答案展放在每个人的眼前。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靠谱,这种文雅的讽刺却更令我们如坐针毡。
  现代天气预报早已经不是人们以为的仰望天空、应用谚语,甚至烧黄纸、借东风的古老行当了。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突发性天气灾害过程也不再是预报上的短板了。现在,我们甚至可以启动六分钟卫星加密观测,申请调用卫星对强对流天气进行追踪。
  人们调侃天气预报,埋怨天气预报,归根结底是对天气预报寄予比较大的期望。但“预报”两个字,本身就说明了它是一种预测未来,并不是预见未来。与古人所谓“掐指一算”不同,我们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去预测,也许我们做不到章鱼保罗那样百发百中,但气象人真的是怀着一颗严肃严谨的心,努力使天气预报变得更准,业界良心啊。
  诚然,换个角度来说,人们总是乐于记住天气预报不准带给自己的困扰,自动过滤掉突降大雨时,从容撑伞的那份写意。预报准了,不会有人写表扬信送锦旗;预报不准,各种淋雨涉水感冒交通拥堵耽误回家吃饭的负面新闻扎堆播报,就会给大家造成了这样的暗示:天气预报“”没报准。我们冤啊,都快六月飞雪了。得,一说这,搁聊城这个地方,说六月下雪,我们敢报您也不敢信啊。
  其实,这个话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探究预报不准的原因,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的理解天气预报,增加对我们的信心。对此,特意梳理出以下五个理由。
  一、它还仅仅是个孩子
  古代人类为了生存,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以此预测当地未来几天的天气。这种现象,我觉得可以统称为占卜,大量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中,关于风、雨、水等方面的卜辞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天气预报。
  劳动人民长期关注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经验及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寻找规律,形成大量天气谚语。看似天气预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但直到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才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人们才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至于用天气图来预报天气则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1960年4月1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气象卫星,截止到1990年底,全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气象卫星网,消灭了全球4/5地方的气象观测空白区,使人们能准确地获得连续的、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做出精确的气象预报,大大减少灾害性损失。但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毕竟同人类漫长的历史相比,科学的天气预报还仅仅是个孩子。
  二、扇动翅膀的蝴蝶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论文中说到:“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它称之为混沌学。
  《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男主角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行为,对于他以后的人生,都幻化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地球上气候千差万别,地形错综复杂,蝴蝶那小小的翅膀,不知什么时候,就演变成让我们猝不及防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过程。
  三、谁能借我一双慧眼
  要准确预测天气,前提是要通透的观察天气。有了气象卫星的帮助,我们可以站在以往从不敢想象的角度,观察地球风云变幻。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许多狡猾的台风,都在卫星的眼睛下无所遁形。但是,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千米,这个距离的成像分辨率可想而知。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1000千米之间,距离虽说相对近了不少,但它的运动轨迹是围绕地球两级运行。换而言之,哪怕知道某片区域即将发生天气过程,它也不会放弃巡逻,停下来盯着那里。另外,如果有厚厚的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到许多细节。制约条件很多,谁能借我一双通晓天地,洞悉万物的慧眼啊?
  四、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原谅我篡改古诗词,只是这样一来,用以形容天气预报难度实在是太贴切了。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夏季产生降水的云多为雷雨云,这是一种垂直发展十分旺盛而水平范围发展较小的云。由于云体较小在它移动和产生降水时,只能形成一狭小的雨区。所以,人们有时会发现,此时此处有雨,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
  我国幅员辽阔,高山大河不计其数,它们都对天气系统有着影响,这就造成天气灾害琳琅满目,天气过程星罗密布。我们也只能挑选相对更有代表性的、覆盖面更广一些的天气现象预报给大家。
  预报上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聊城地区局部有雨。实际情况是,城东下雨了,城东的人民说:天气预报还真准嘞。城西的人民不愿意了:说好的下雨呢?原谅我们实在无法精确预测如“明天下午三点半,隔壁村西头王大爷要去村东头遛弯,建议绕行村南头国道,横穿村子会挨淋”。
  五、预警与实际感受不符
  有朋友问到:你们那里明明发了高温红色预警,为什么感觉天气不是那种把人晒化了的温度?或者你们发的明明是高温黄色预警,怎么站在马路上 ,我人都快熟了?还有,什么是高温红色预警?
  听到这里我不得不检讨一下自己,科普工作没有做到位啊。高温预警共分三级,预警信号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其中红色预警信号是高温预警的最高等级,它的定义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再举个例子,“中午就收到短信说有暴雪预警,都下班回到家了雪怎么还没下来?”暴雪预警共分四级,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其中最低级别暴雪蓝色预警信号的定义是: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12小时啊同志们,你们一下午能在单位呆12小时吗?
  人们的身体感觉到的温度与实际温度是有出入的,烈日炎炎,地面一般都为深色,比较容易吸收和储存太阳光的热量,所以地面温度高于气温。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实际气温,于是就认为天气预报报的不准。大家一定看过夏天在马路上或者下水道井盖上摊鸡蛋的视频吧,能把鸡蛋煎熟温度至少得七八十度吧?但是气温是绝对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的。
  总而言之,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像百米比赛时间缩短0.1秒一样难,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尽管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准确,但是我们气象人愿意做出百分百的努力。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我们的不懈努力,天气预报准确率会不断调高,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张寅)

  责任编辑:Z12
一图读懂|看章丘如何全域出彩
  [ 编辑:贾淼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新华网
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暨泉城青年创新大会举行
第十届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暨泉城青年创新大会现新华网
济南章丘法院强制腾房 一日成功交付两处房产
  近日,济南市章丘区人民法院组织开展强制腾房行动,新华网
章丘法院:拘留2人 讨薪10万 让农民工暖心过中秋
  今年中秋节前,为了让农民工拿到工资回家过节,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