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儒学的人文资源与科学之关系

07.12.2015  13:55

人民网济南12月7日电 (记者潘俊强)6日,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山东省科协第9期泰山学术沙龙在山东大学召开。沙龙领衔专家为山东省政府参事、省科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原校长刘源俊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刘钝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韩琦研究员等近20位专家和山东省科协纪洪波副主席出席。沙龙围绕“儒学的人文资源与科学”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

据介绍,本次沙龙在思想层面主要关注儒学的宇宙观、儒家的思维方式、儒家伦理等侧面对科学的作用,在历史层面主要关注近代以来儒学在与西方科学的直接接触中对科学的实际作用。为此,与会专家围绕:“天人合一”观念对科学的作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科学的作用;儒家思维方式对科学的作用;宋明理学的伦理思想对科学的作用;康熙帝理学治国与中国科学近代化的“机遇”等五个专题进行重点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本次沙龙是2014年在学界和社会引起热烈反响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的命运”泰山沙龙的进一步深化,旨在围绕儒学的人文资源与科学,进一步探讨儒学与科学的关系。

在如何看待儒家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方面,刘源俊教授指出,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原始儒家精神其实是相通的,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应该提倡儒学,以为制衡。科学与儒学应是,且应能相互补充,这是未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重大课题。关于看待格物致知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马来平教授认为应把格物致知及其与科学的关系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之中动态地加以考察。纵观格物致知概念发生过的两次重大转向可以看出,作为儒学核心概念的格物致知与科学具有亲和性,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儒学自身是具有与科学亲和的基因的。尚智丛教授将格物致知和科学认识进行了比较,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科学认识不存在矛盾,相反有其一致的方面,都存在经验主义的认识倾向。论及科技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王鸿生教授通过考察科技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定位,指出科技在近代以来主要处于工具地位,其理性的文化功能受到轻视、忽略,可以通过儒家“返本开新”的思路,在中国现代文明中加以拓展并再定位。在阴阳学说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山东中医药大学祝世讷教授认为阴阳学说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关性”,而是“内在同一”,研究和发现现代阴阳学说,可成为新世纪唯物辩证法的新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发展和中国化,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做出其特有贡献。在本次会议的一个特别专题“康熙与科技”中,刘钝和韩琦两为研究员分别从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康熙帝同科学的互动,挖掘出此一阶段的科学活动背后复杂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深层原因。

据悉,与会专家现场发言将在会后另行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