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自身要求,要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新变化的趋向,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引领我国农业向功能更全面、形态更高级、分工更深入、结构更合理、发展可持续的中高端迈进。
深入认识农产品供求关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与消费体系相适应的低中高端产品并重的农产品生产体系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实和目标都要求我们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工资性收入增速可能放缓,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趋于收窄,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趋势看好,但对收入总水平的贡献有限。由于人口总量增加和城乡结构变化的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未来几十年里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将长期并存,农产品消费的基本需求刚性增长和结构化需求弹性增强将长期并存。这对发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适应这些变化,要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农产品的价值实现上,减少因为产销不对路导致的资源浪费,在立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那些收入消费弹性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粮经兼顾、农牧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分级加工、冷链物流和终端配送,使产业形态更丰满、内涵更丰富、收入更丰盈。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扩大知识、信息、创意等软性要素投入,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和消费便利化,对位满足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引导农产品消费由安全向质量、营养、健康渐次递进。
深入认识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和社会投入的基础作用,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资格局
现代农业必然是高资本密集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离不开不断增加的资本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投资需求广泛而巨大,与社会资本有钱没处投形成强烈反差。现在,这块投资“洼地”正在产生“洼地效应”,农业领域外的各类资本加速进入,是一个应当高度关注的重要趋向。从当前形势看,扩大农业投资规模,不仅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快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首先要克服思想观念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农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的事实,也要看到农业投资回报稳定性好等特性,不再单纯地认为农业是公共产业,投资只是政府的责任。在思路举措上,探索农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离的实现方式,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投入效率,强化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完善带动金融、保险投入的配套机制;积极营造农业投资环境,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创新债券、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利用互联网金融,探索有效集聚大众资本、利用工商资本和管控国际资本的差别化政策,探索创新农业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互联网众筹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认识农业就业格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将不断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使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得以继续转移,同时也将导致摩擦性失业的常态化,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回乡创业、再就业的现象长期并存,农民城乡两栖化、工农兼业化的新二元格局趋于普遍。一方面,在农村改革深化、土地流转加速、新生代农民工渐成主体的形势下,农户的土地升值预期不断提高和强化,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成为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不少返乡农民工不想种、不会种、不得种,传统农牧业很难继续承担劳动力就业蓄水池的功能。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经过城市生活和工商业从业历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积累了人脉,也有一定的资本,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人力资源。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要广泛开辟第一产业外新的就业空间,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以贯之的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从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特别是返乡农民工优势的角度讲,当前要着力发展那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抓住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网上交易。顺应物流业向农村快速延展的趋势,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站点,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配送体系。紧扣现代农业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大对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作业和维修以及农产品包装设计等方面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交通、信息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解决市场信息的“最后一公里”和产品物流的“最先一公里”问题;加强服务技能的公益性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产业基地集聚,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深入认识全球农产品贸易和农业资源开发格局,更好地把握战略主动权,构建新型的贸易开发伙伴共赢机制
近些年,我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用占世界10%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养好20%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增。二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贸易比较优势消减。三是世界经济总体呈缓慢复苏态势,贸易开发秩序在调整中重建,农产品贸易国际化、农业资源开发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四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上的话语权明显增加。五是“一带一路”等构想和举措引起热烈反响,拉动和主导世界经济的战略布局有序展开。六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基点日渐形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扩大我国农业发展的回旋余地,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更多地开发全球农业资源。要增强主动性和战略性,在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强化营农机会成本理念,合理安排国内农产品生产优先序,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减压、产业安全维护需要,抓紧谋划和推进农业外交和经济合作全球化布局。更好地发挥大国效应,充分利用我国市场潜力、技术能力、资本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扩大农业“走出去”规模,适当扩大农产品进口,构筑协调、稳定、有效率的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国内市场耦合关系,实现贸易开发伙伴共赢。
深入认识农业的多重功能,在负外部性最小化和正外部性价值化两个方面同时发力,推动农业生态产业化
农业具有多重功能,生态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过去几十年间,过度开发资源,不当使用化学投入品,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放大了农业的碳源效应。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契合人民群众关切,强化农业生态功能,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发挥农业生态效益,形成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新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可持续的发展要靠可持续的机制来保障。要继续强化农业生态正外部性的社会补偿机制,重点是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坚持治理面源污染,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循环生产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农膜等合理使用,加强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效利用。要着力构建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环境保护责任制,推动社会成本私人化、外部性内部化,实行污染量强制限制、排放权市场交易,让污染者、排放者买单。要积极探索正外部性实现经济价值的路径,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以经济机制促进农业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
推动农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根本在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但从国情和农情出发,必须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对农业的支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创新,推动土地流转、金融保险市场发展,大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化对农业的保护,高度关注农业发展中的风险性因素,有效预防和管控国内外农产品成本价格竞争带来的产业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导致的市场风险,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非农化风险,以及农业融资、外资涌入的风险。
(作者单位:中共农业部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