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城乡统筹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县域经济发展也步入新阶段,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发挥着承上启下、统筹城乡的重要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关系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富民强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当前看,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立足县域实际,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资源禀赋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既重视工业强县立县,引进和培育符合发展需要、有竞争力的大项目,也要重视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富民项目,切实发挥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地处京津腹地的区位优势,瞄准现代消费需求和产业导向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产业。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完成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任。贫困人口,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是补齐这一短板的重要保障,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补齐短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我省尚有62个国定或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310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加大造血功能,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综合采取特色产业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广利用“互联网+”电商扶贫新模式,加快扶贫开发速度,提高扶贫开发效率,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阶段性目标,实现发展与脱贫同频共振。
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两轮驱动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两轮驱动,即坚持改革驱动、创新驱动,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动力。
向改革要出路。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着力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突破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红利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推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迈上一个大台阶。
抓好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在行政审批、金融、财税、科技、户籍、土地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前置审批与项目核准“并联”办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推进网上审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企业注册便利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创新县域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和“政府基金+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迁移转换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资产确权登记,抓好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资产抵押担保途径,为农村发展增添活力。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方位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向创新要动力。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在创新,要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贯穿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创新在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加快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重点围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业态。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联盟建设,扶持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腾笼换鸟”的企业,在财税、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快推动县域产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以转型升级为核心抓好产业兴县
转型升级就是要着力调结构,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重点以需求收入弹性、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关联度和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发展特色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主导产业。突出结构深度调整,把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按照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思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培育特色优质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以产业融合推动现代农业大发展。适应京津冀市场需求,以提升比较优势为重点调优农业结构,扩大特色精品种养业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现代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破解传统农业发展瓶颈,以延伸链条、拓展功能为重点推进产业融合。现代农业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全功能开发的高效农业。在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在横向上不断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相结合,衍生新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发展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发展旅游、采摘等观光体验农业和流通、餐饮业,形成前有集中连片的原料基地,后有健全的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的产业链。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物流、金融、休闲体验等相关服务业有机整合,实现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经营管理创新,从而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发展现实和区位比较优势,清晰定位,明确方向,优化产业布局。以大力培育壮大和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大、财政贡献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为方向,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重视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形成发展新动能。要选择电子信息、健康医疗、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培育。同时,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互联网+”的创新环境,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和“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县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以功能拓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积极发展与制造业相融合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接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以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京津商贸物流承接平台,加快推动北京区域物流集散功能适度向我省县域转移。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挖掘县域信息消费、文化消费、生活消费服务业潜力,切实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新支柱。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大多分布在县域,但是规模小而分散,开发利用水平低,特色展示不充分,旅游服务设施落后。要重点围绕休闲养生功能,加强规划整合,突出特色深度挖掘,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积极发展记录乡愁文化的休闲型、体验型、康养型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大力推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