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央储备粮制度改革创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新形势下,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需要大力推进中央储备粮制度改革创新。
中央储备粮制度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建立中央储备粮制度是我们确保粮食安全的大战略。维护粮食安全,要有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也要有粮食储备红线。
立足国内是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点。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粮食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但这并不意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彻底解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时期,粮食安全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挑战。必须清醒看到,养活十几亿中国人,只能立足国内,依靠我们自己。
储备制度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基石。我国粮食储备历史悠久,在稳市、备荒、恤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建立了“甲字粮”“506粮”等战略储备粮油,上世纪90年代又建立了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在总结储备运行经验教训基础上,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体制,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垂直体系在执行国家政策性粮油收购、拍卖销售、跨省移库调运以及救灾紧急动用中,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力军和可靠载体。
中央储备粮制度的战略作用和承载的功能日益凸显。新时期,中央储备粮的保障功能已由最初的“有”(数量)提升为满足“饱”(充足)、“好”(品质)、“稳”(市场)的综合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以服务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能力建设主线,发挥好服务粮食调控的主力军作用和国内谷物供给的支撑作用;以满足生产者“卖得出”、消费者“买得到”“买得起”“吃得好”为目标,优化储备结构和布局,提升储备品质。
不断完善中央储备粮制度
中央储备粮制度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中央储备粮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点发力。
坚持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实践表明,垂直管理体制是有效的,储备粮轮换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机制是成功的,中储粮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是显著的。新时期,要更好发挥垂直管理体制优势,坚持功能性企业定位,全面聚焦粮食安全这个主业,努力实现传统企业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分散经营向集团管控转变、多头发展向突出主业转变。
建立代储风险化解机制。完善储备粮代储制度是完善中央储备粮制度的重要内容。当前,大量政策性粮油实行地方企业委托收储,存在库点分散、监管难、风险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加大建仓投资力度,同时在政策性收购中坚持分贷分还政策,实行谁承储、谁贷款、谁负责,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农发行监管职责。
健全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机制。随着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中央调控能力和调控手段进一步加强,完善中央储备粮制度亟待健全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机制。应坚持政策性、公益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与企业微观运作有机结合,更加贴近市场,更好地通过市场方式主动服务调控,搞好轮换购销,高抛低吸、削峰填谷,发挥骨干企业的保供稳价作用。尽快建立轮换风险调节机制,确保中央储备粮安全。
作者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