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农业部负责人在两会新闻中心答记者问时称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3月6日下午,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在两会新闻中心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目前粮食安全形势如何?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发展水平
民以食为天,发布会上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我国的粮食安全。余欣荣说,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形势很好。“2014年,我们战胜了局部地区严重干旱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了粮食总产的‘十一连增’,创出了几项新高:第一,粮食总产创新高,去年达到了12142亿斤;粮食单产创新高,达到了359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历史最高,接近900斤。我们国家已经连续8年登上了10000亿斤台阶,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地登上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面对粮食丰收为何我国粮食进口不降反增的问题,余欣荣表示,这些年我们的粮食进口量是在不断增加,去年达到最高,进口总量大约为1亿吨,其中70%以上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而谷物类的进口量只有1952万吨,仅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3.2%。其中玉米、小麦的进口量是下降的,只有大米以及一些工业用粮有了增加。所以,我国目前粮食需求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口粮,工业和其他方面的用粮需求在日益增加。
余欣荣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而“粮食不出现大幅减产、粮食产能不出现大幅下滑”将作为“调”和“转”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粮。我们始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确保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们对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是可靠的,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余欣荣说,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近几年农业部对全国蔬菜、畜禽、水产质量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来看,基本稳定在96%以上,而且还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当然,确实在个别地区、个别品种、个别时段,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是坚决的,哪怕有1%的问题我们就要采取100%的努力,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随后,余欣荣表示,非常欢迎社会各界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农业部也将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负责制,不断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农药化肥污染环境怎么办?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在给农业减压、减负
提到农业面源污染时,余欣荣说,我们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水、土地等确实到了面临透支的地步。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转方式、调结构的农业现代化摆到重要位置。
“不过我们现在是主动转,不是被迫转。我国的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0亿斤以上,给了我们非常从容的空间,我们是在农业能够稳定的情况下,对不利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调整、防范或者克服,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稳健发展。”余欣荣补充道。
余欣荣表示,这次转变生产方式的调结构、转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消耗、拼化肥农药强投入、拼生态环境这种粗放经营,转到两个注重——就是注重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约、节约和创新上来,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种子科研优势如何更好发挥?
——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我们国家研发的杂交水稻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余欣荣说。
同时余欣荣表示,我国目前的种业科技还存在着一定的弱势,因此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加快种业发展的文件,支持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关键是如何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要进一步打破种业在育、繁、推上相互割裂的状况。要特别关注的是,不要让科技人员的成果锁在铁皮柜子里。
余欣荣说,农业部重点抓了几件事:大力支持推动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种业权益化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设了中国第一家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交易金额就有3000多万元;鼓励种业科研人员、种业科技单位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联合组建研究室,共同推动种业科技联合科研、共同转化,实现双赢。
他表示,经过一系列的种业科技改革,现在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技研发转化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在前50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所占有的成果、支配的资源已经到了35%,而且趋势更加明显。
农民增收形势怎么样?
——农民收入还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余欣荣首先用数据说话,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892元,差108元就是1万元,首次实现了“十一连快”。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5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2009年的3.33∶1缩小到去年的2.92∶1。
农民增收的形势总体向好。余欣荣认为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有了显著增长;其次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支撑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三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四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发展,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保持了增加的势头。
余欣荣表示,农民的收入还会继续保持增加的势头。一是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二是要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会有稳定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三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增强农村经济内在的发展活力;最后,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的精准扶贫,会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和全国人民一同进入小康社会。
为何一边倒奶一边抢奶粉?
——我们对奶业持续发展充满信心
“我们和在座的朋友一样,高度关注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近期部分地方出现的奶业发展方面的问题。”余欣荣认真地说。
他表示,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奶源过剩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从国际上看,2014年全球的奶业增产明显导致了奶价大幅度下跌,联动了我国进口奶粉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内看,2014年全国的生鲜奶产量达到了3725万吨,增长幅度最大,增加产量最多。国内市场消费增加的幅度赶不上国际奶粉大幅度的进口和国内奶业大幅度的增产,导致了国内,特别是养殖户鲜奶的收购价格由去年初的每公斤3.25元下降到2.85元。第三个是我国的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与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确实存在着差距。我国还没有摆脱规模小、成本高、国际竞争力相对弱的状况。下一步各级政府将采取积极的措施,支持和帮助奶牛养殖户度过困难,包括补贴、保险、开拓市场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价下跌对奶农造成的冲击。
“我们对中国奶业发展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我国的奶制品市场潜力巨大,市场是金,强大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拉动中国奶业的发展。”余欣荣表示。一是我国奶业转型升级有基础。特别是标准化奶牛养殖场的推动和发展,养殖机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升。二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国家的生鲜乳人均消费量只有33公斤,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2、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些需求潜力将会转化为奶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三是质量安全有保证。农业部连续6年开展了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实施监测规划,累计抽检了12.5万批次,结果表明生鲜乳的质量安全状况是放心的,而且会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