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措施“围剿”氰化物 专家认为切实可行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危险化学品仓库存储的桶装氰化钠已经找到,其中少量氰化钠因爆炸冲击发生泄漏。为了确保事故区域污染不外泄,事故现场指挥部采取了封堵排水口、设置围堰、现场应急破氰、污水处理厂加装破氰装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五项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能有效围剿市民担心的“氰化物”?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来到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该学院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第一,化工专家云集。记者在天大化工学院采访了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顾问王榕树教授和从事化工安全研究十几年的王虹副教授,请两位专家对五项措施做了解读,专家评价这些措施切中要害,切实可行。
“水隔离”切中要害
水泥封堵排水口、设置围堰阻挡雨水外溢,化工安全专家王虹认为现场指挥部实施的这些“水隔离”措施切中要害。王虹介绍,一般情况下,化学品可能产生的危险有三种,一是燃烧,二是爆炸,三是毒害。目前来看,经过这两天的努力,前两种危险已逐渐减小,逐渐处于可控状态中,再加上对事故波及区域人员及时采取的疏散、隔离等措施,如果没有意外,再发生新的燃烧、爆炸的可能性应该不大。现在真正需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第三种危险,也就是经过了燃烧、爆炸事故后,现场散布的各种危险化学品可能带来的毒性伤害问题。“环保部门13日、14日在废水监测点和排海泵站进水口都监测出氰化物超标。这说明因为氰化物的泄漏,事故现场废水中已经含有氰化物这种危险化学品。此时及时对事故区域的雨水、污水外排口进行水泥封堵可以防止事故现场污水扩大污染。设置围堰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溢出事故区域。”王虹认为这种做法很必要。
王虹进一步解释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发生爆炸事故的现场环境十分复杂,现在还在进行紧张的排查,水体中到底有哪些污染物,进入的量是多少,是否含有氰化物,都还在监测中。所以指挥部在事故区域周边采取措施,将事故区域与外部隔绝,防止毒害物质可能外溢的做法切中要害。”
“水处理”及时可行
氰化钠虽是一种剧毒物质,但在常态下是一种固态晶状体或粉末,不挥发、不易燃、不易爆,但其遇水生成的氰化物是剧毒。很多市民担心如果下雨,事故区的氰化钠会变成剧毒的“氰化水”还会外溢。针对市民对“氰化水”的担心,王虹教授介绍氰化物对水体的污染可防可控。据昨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事故现场,氰化钠位置已经确认,专业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处理。包装未损坏的及时清运,炸开外露的及时清理、化学中和。对此专家认为目前“破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除了双氧水,还可以使用硫代硫酸钠处理氰化钠,这些都是成熟技术,都能将剧毒的“氰化钠”转换为弱毒、微毒物质,然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
根据监测数据,事故区水体已经被氰化物污染。在事故区域安装应急废水处理装置,先将事故区域内雨水、污水管道内的废水和消防废水这些被污染的“氰化水”就地进行破氰处理,再排入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度处理,这样的“水处理”做法比较稳妥。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先降毒、再解毒的有效处理方式。“收集事故现场高浓度废水,送危险废物处置机构立即进行集中处置,这样的措施十分稳妥、安全。”王虹说。
破氰预处理是双保险
事故现场的氰化物,已经产生的“氰化水”,会不会污染生活水源?针对市民这样的担心,王虹教授说:“周围居民的日用及饮用水源来自自来水处理厂,与现场被污染的水体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老百姓不用恐慌。”
王虹教授对在污水处理厂加装含氰废水应急预处理装置的双保险措施十分赞同。“按照设计,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只能处理生活污水和一般工业废水,没有处理氰化物的专业装置和措施。所以需要考虑在污水处理厂前端的雨污池加装破氰处理装置,把可能含有氰化物的污水处理成普通污水。这项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市民不必谈“氰”色变
虽然氰化物是剧毒,但专家也提醒市民不必谈“氰”色变,不必过度恐慌。王榕树教授说,按照目前的情况分析,氰化钠与另一种含钾的化合物相遇,经化学反应产生剧毒氰化钾的情况不会出现,氰化钠中的元素钠被钾置换不易,所以市民不必过度恐慌。对市民担心空气中化学气体残留损害健康的问题,他表示按照现场情况分析,目前看来不会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干扰。如果市民有疑虑,可以多饮用柠檬酸、醋等碱性物质,促进吸入的有害气体排泄,注意卫生清洗,请大家保持心理稳定,不要恐慌。
王虹教授进一步科普介绍说,有毒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途径其实是有限的,只有三条,即经食道进入、口鼻吸入、皮肤接触渗入。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氰化钠,其本身是固态的,有剧毒,遇水可溶解;条件适合,溶液中的氰化钠还有转化成另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可以明确地说,氰化钠本身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因此不会发生经呼吸中毒这种可能性。如果体表不慎接触到了固态的氰化钠,那也不用恐慌,只要皮肤没有伤口,用大量水反复冲洗接触部位即可。如果碰巧接触部位有伤口,请及时就医,采取专业处置措施。至于第三种侵害途径,即经食道进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为目前现场的处置人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相关经验,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
氰化物并不神秘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可谓“谈氰色变”,氰化物真的很神秘吗?我们就认识一下。
什么是氰化物?
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是无机氰化物,常见的有氰化钾和氰化钠。
氰化物有多毒?
作为一种剧毒的化学品,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少于35mg/kg,成年人口服150-250mg可引起猝死。尽管氰化物属于剧毒化学品,但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气味使人不至于误食,也不至于让皮肤长时间与其接触。即使皮肤直接接触到了氰化物,立即用水洗掉即可,如果误服氰化钠,直接催吐就医。也并非吃了氰化物就会中毒,只要在含量范围内都不会有问题。
氰化物中毒有救吗?
氰化物中毒有多种方法进行急救,并且有特效药物,因此氰化物中毒并非意味着死亡。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况且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是干什么用的?
氰化物主要用于黄金提取、电镀以及化学合成。氰化物可合成常见的药物和食品添加剂如青霉素、维生素B6、叶酸、鸟嘌呤、咖啡因等;常见农药草甘膦、氰戊菊酯、百草枯、阿特拉津、稻瘟灵等;常见染料或颜料靛蓝、华兰、荧光增白剂等;常见氨基酸: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
氰化物怎么来的?
工业上大多采用轻油或者天然气合成,也可由丙烯腈副产,但并非工业生产才可产生氰化物,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植物中氰化物存在于苦杏仁、桃仁、枇杷仁、亚麻仁、杨梅仁、李子仁、樱桃仁、苹果仁等种子中,氰化物在植物体中的含量:苦杏仁:3.71g/100g,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杨梅仁、白果:2.67μg/100g,梅仁:4.33μg/100g,蚕豆:300μg/100g,白粉梅:11.6mg/100g、青皮梅:10.18mg/100g,亚麻籽:38g/100g,银杏种子:523μg/100g,木薯叶:20.27-28.48mg/100g,木薯块:4.68-9.26mg/100g,高粱叶、玉米幼苗:38-70mg/100g。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含量为0.003-0.130mg/kg。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土壤腐殖质。腐殖质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与其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什么情况下会进入人体内?
呼吸、饮水、接触土壤或食用含有氰化物的食物,吸烟或吸入火灾发生时的烟雾是氰化物进入人体内的主要途径,在吸入有害废弃物处理厂附近含氰化物的空气或是食用天然含有氰化物的食物时,也有可能让氰化物进入我们的体内。
氰化物如何降解?
天然水体对氰化物有较强的自净作用,少量氰化物进入水体,水中微生物可破坏低浓度的氰化物,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使其转变为无毒物质,消耗水中部分溶解氧。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不会累积。
由于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这些氰化物很容易被降解,比如氰化钠水溶液在50℃以上时,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解反应,生成甲酸钠和氨。温度越高,水解速率越快。工业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处理含氰废水。高浓度的氰化物,用5倍量的氯气或者双氧水在1小时内就可以将其降解到安全浓度,所以说氰化物是极易被降解或消除的。
结论:氰化物并不神秘,离我们不仅不遥远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并且一直伴随我们的生活,只有正确认识才不会觉得那么可怕,只有懂得才会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