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阿力卖羊记
金秋十月,天山南北风景如画、瓜果飘香。然而,温宿县托乎拉乡库如力村的一名小伙子却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因为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卖掉所有的羊,攒钱去领种蘑菇大棚,并且要争当领种蘑菇大棚的带头人。
土地征用后,求职遇“瓶颈”
这名外表黝黑、性格憨厚的小伙子叫阿卜杜外力·麦提图尔迪,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阿力”。
和库如力村的其他村民一样,阿力一家世代靠种植水稻和养殖牲畜为生,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也安稳。
然而,前几年土地被征用后,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找到能养家糊口又称心的生计成了大难题。只有初中文化的阿力四处打工,这月去工地做几天劳力,下月又到工厂干几天临时工,只要有工钱,有啥活干啥活。就这,阿力一家的生活依然入不敷出。苦于没有技术的阿力,始终未能找到一份安稳、称心又有保障的工作。
在外打拼一段时间后,阿力觉得自己依然是“大地的儿子”,离不开家乡生他养他的土地。于是选择回村发展,承包了100亩农场种水稻,辛辛苦苦一年,化肥、农药、人工、租金花销很大,赚的却没几个。为了补贴家用,阿力又养了二三十头羊。
这二三十头羊可是阿力的宝贝,寄托着阿力发家致富的梦想,农闲时,阿力把羊只赶到草场放牧,农忙时,阿力则把羊只圈起来,割草喂养,盼望着大羊生小羊,小羊长成大羊再生小羊。
种地没土,放牧没草,口袋没钱,紧巴巴的日子让阿力沉思了,尤其是看到其他有本事的村民赚钱后,买了车、盖了房,已是两个孩子“达达”的阿力,着急又有些无奈。
一天,阿力偶然路过村北,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引起他的注意:宽敞的操作间内,几亿同村老乡正忙着制作菌棒;库房里,机器轰鸣。
阿力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大棚,里面凉爽湿润,一股特有的香气扑面而来,整齐排列在地面上的香菇棒像待阅的士兵列队而立,菌棒上的香菇像孩子似的争先恐后朝外张望,似乎期待着主人的青睐。
阿力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他好奇地问问这,摸摸那。老乡笑呵呵地招呼他:“阿力,没事来这里干活嘛,可以多挣钱嘞!”
放羊还是种菇?阿力犯了难
阿力后来了解到,这里是浙江金华援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是助推当地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的援疆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公司负责菌棒配送和技术指导,同时负责收购和加工、销售,旨在帮助基层群众学会食用菌种植技术,探索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在老乡的撮合下,阿力经常往菌场跑,有活就忙着干。菌场技术员、金华来的援疆干部朱利文见他人勤快,又会讲汉语,便主动让他来菌场帮忙,阿力高兴坏了。
一段时间后,阿力又把老婆叫过来,一起打杂赚外快。因为性格好、肯卖力、能吃苦,阿力在菌场的人缘口碑芝麻开花节节高。
朱利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一来二去的,俩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朱利文耐心地为阿力解疑释惑,阿力呢,则成了朱利文身边的翻译。渐渐地,开窍后的阿力主动帮助不懂汉语的老乡们学习菌棒怎么做、香菇怎么种。
有人问阿力为什么到菌场里打工,他说:“在家门口打工图的是方便,可以兼顾家里的农活;再说,菌场是金华援疆项目,他们大老远的跑来,是真心来帮助我们的,在这儿干活,他们不但不会给脸色看,还实打实的教你技术,心里别提有多舒服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援疆干部、技术员、驻村工作人员开始动员库如力村村民领种食用菌大棚。阿力第一个报了名,可是领种大棚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一个菌棒一元钱(其他的政府补贴),也要投入近万元。
这可让阿力犯了难,与此同时,有人打起了退堂鼓:种这玩意干啥,说能赚钱就一定能赚吗?还不如种地养羊心里踏实。
阿力也犹豫了,世世代代干着种地放牧,改行种植经济作物这是要冒大风险的。家里人也反对:活了一辈子,还没有那个村民抛弃自家的“老本”从头再来呢?要是赔了,一家人还不得去喝西北风。
一边是新经济作物的诱惑,一边是民族世代不曾抛却的传统,阿力左右为难。
看到阿力跃跃欲试又犹豫不决的样子,朱利文来了,他为阿力算了一笔经济账,并主动说“你只要想干,我给你垫资,先领种,成本在销售中扣除”。
朱利文的这一举动感动了阿力,他决定搏一把:树往上长、人往前走,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怎么会有成功呢。
那一夜,阿力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食用菌大棚里,长出了胖乎乎的香菇,香菇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
阿力打定主意卖羊。
于是,家里的羊跟着阿力走到了贩卖市场。
抛弃旧传统,接纳新事物
为了保险起见,阿力先领种了一个大棚。悉心呵护香菇捧,按要求控温浇水,这样忙活了一个星期后,香菇就长出来了!
香菇生长的速度让阿力惊奇不已,一天一个样,甚至于几个小时都有变化,阿力的心跟喝了蜜似的。
紧接着,收获、出售,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成本就收回来了,这让第一次种香菇的阿力兴奋地好几天睡不着。
“一个香菇棒可以长500-700克香菇,这就是6-7元钱;一个大棚能够种6000棒,算下来就是有近两万元的净收入,比种地放羊周期短,周转快,轻松不说,还能多挣钱,这样的工作打着灯笼也难找呢。”阿力在心里告诉自己。
也是这第一次领种的成功,阿力悬着心放了下来,彻底打消了最初的疑虑。加上身边有朱利文的悉心指导,更令他信心倍增,如虎添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阿力精心呵护着一个个小小的香菇棒,细心浇水、耐心采摘;天寒了,在大棚支上炉火,直至第二年春节,大棚里的香菇还是长得挺旺的,每天都能拿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民族兄弟掌握一门技术是金华援疆干部人才的殷切希望,他们千方百计让致富项目接地气,服水土。
阿力觉得,别看菌场规模不大,但真正发挥了现代农业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采取让我们先了解的方式,等到赚钱了,大家自然会认同,就能带动我们大家共同致富。当然,我们也要有创业的热情,有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准备。
对阿力来讲,这一年是充满干劲的一年,也是喜获丰收的一年,更是努力改变,志存高远的一年,不仅学到了一门新技术,还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阿力认为,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敢闯敢干了,生活有目标了,浑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现在的阿力成了库如力村的名人,种香菇第一年,他就在村里率先买了一辆电瓶车,来往阿克苏再也不用挤公交车了。
看到阿力的成功,他的亲戚朋友也参与进来,其他村民也尝试前来领种,菌场制作好的20万菌捧成了村民争抢的香饽饽。
现在,很快面临着其他大棚的领种了,在菌场的支持下,阿力决定再领种二个大棚,腾出时间专心学习种植食用菌。他的愿望是:把技术全都学到手,来年种更多的香菇,用种香菇赚的钱,买一辆小轿车。
有信心就会有希望,有付出就会有回报。阿力的努力不仅没有把卖羊的钱打水漂,还找到一条“钱生钱”捷径,现在的他,每天都信心满满地向食用菌种植场走去……(作者系浙江省援疆干部)
原标题【 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阿力卖羊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