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核心位置 锻铸第一动力

05.08.2016  11:06

年中看经济,一个深刻感受:上半年各地经济可用一个“”字概括,但惟有那些对创新真抓实干、会抓会干的地方,说起“”字来才底气足,甚至作出“稳中向好”的概括。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体会议,对山东科技创新作出新部署,将之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回头看,我省上半年及以前取得良好发展成绩,科技创新功不可没;向前看,下半年以及未来谋取更好发展,科技创新更为重要。现实要求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锻铸第一动力。

把主体“”好

国内生物制药的领军企业烟台绿叶,在去年净利润增长20%多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又增长20%,继续担当当地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推手。

绿叶逆势增长的动力在于,立足自己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借力科研院所,在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仅为1%-2%的时期,连续多年投入高达8%-10%。目前上市的30个产品中,有五个创下“全球惟一”,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企业是经济和科技结合的桥梁。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就要把企业这个技术创新主体“”好。

在全省采访发现,与我省大象经济相呼应,我省大型企业的科技创新独具优势。截至上半年,我省有32家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位居全国前列。上半年有两家企业分别以第一名和第四名,入选国家首批九家“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这些企业无一例外成为当地经济的“稳定锚”。

但记者也注意到,与大企业创新活跃相对照,广大中小企业在创新上活力不足。就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省开展研发活动的也不到10%。这直接导致我省相当一批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在新常态下风雨飘摇。我们说“我省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这是其中重要因素。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许月恒博士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基础原因,是我省一些企业经营者受传统文化影响,小富即满,相对保守,缺乏敢闯敢冒精神;当前受新常态冲击,“猫冬”、守摊子思想比较重,对创新缺乏冲劲儿。

许月恒说,推动广大企业更积极地开展研发活动,除了在实践中慢慢转变地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外,当前亟须做的,是给企业解套松绑,让企业愿意创新、主动创新。

然而我们看到,有的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却在干着制约科技企业发展的营生:按国家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一般企业则按25%征收;记者在西部一个市发现,为了多向企业征税,这里竟然阻挡有资格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使企业享受不到有关政策支持。

解决这种问题,除了呼吁地方从长远考虑、支持企业“往高处走”外,省科技厅最近出台一个“普惠政策”:不管企业何种身份,只要创新,都能享受到支持。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储林提醒,政策是好政策,但以往的经验证明,关键是抓落实。

为给企业创新解套松绑,截至上半年,我省共取消科技领域行政审批事项6项,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行政权力事项由80项精减到51项,超额、提前完成简政放权任务。下一步,将推行科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

山东大企业多,推动更多企业创新,要立足这个现实发挥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潍柴是国内发动机领域的龙头,截至目前共与110家上下游企业结成“研发共同体”,协同研发690多个项目。在潍柴带动下,这些企业的研发水平都得到提高。

记者注意到,这种创新活动在中、东部多一些,这里的经济也就活跃一些。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认为,推动更多企业从事创新活动,要让有实力的企业研发机构走向社会,对广大中小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省推出的企业科研机构法人化改革,为此铺平道路。位于烟台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研发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占世界市场的25%。现在它已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在服务中集集团的同时,带动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但记者也注意到,这项工作刚刚起步,还需加快推进步伐。

从核心和源头用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省企业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均居全国第一名。全省由企业牵头的自主创新项目达到92%以上,有力推动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

然而记者还注意到,以如此众多“第一”,去年我省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仅排第六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列全国第七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十五名。

刘冰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众多,但我省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源头创新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

我们瞄准煤制油这个战略项目,聘请国际上在这个领域最权威的孙启文教授,请他担任集团副总经理,10年投资10个亿,现在已基本攻克这一技术。”7月29日,兖矿集团党委常委、董事张胜东对记者说。今年底,以挖煤起家的兖矿,将启动以煤炼油,煤制油将是兖矿未来的支柱产业。

突破核心技术,要像兖矿那样瞄准产业发展方向,聚集国际一流人才,大投入、以最大的决心去做。”刘冰说。“当前国内外经济低迷,正是企业外出并购研究机构的好机会,应该有更多企业行动起来。”   

我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不强。”李储林说。据统计,目前住鲁院士总量不足广东1/2;全省高校住鲁院士,还没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单个大学的院士数量多。

打破源头创新的人才短缺局面,需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今年上半年,威高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逆势下的红线飘升,来自创新的源头活水。早在2013年,威高集团就与中科院签订合作协议,中科院每年有100多项成果在威高转化。

记者在全省各地看到,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是企业提升源头创新和突破核心技术的重要方式。然而企业在“借脑”的同时,也要注意打造自己的研发队伍。在自主创新上做得好的威高、盛瑞等企业,都体现出这个特点。

解决源头创新,要紧贴当地产业,各地政府探索出许多有效方式。邹城以每年补贴500万元方式,针对当地的智能机器人、食用菌、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立三个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借来济南、北京、韩国的“头脑”。荣成、胶州等财力雄厚的东部市,则立足当地产业结构,由政府出资,引进哈工大、西安交大等大学的相关院系。

今年上半年,潍城农机企业的销售额平均上涨25%。年产5万台套农业机械的中亚重工项目,也在潍城动工兴建。据潍城区委副书记赵学坤介绍,具有农机生产基础的潍城区,近年来瞄准我国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趋势,打造公共研发平台,引进先进企业,建成拥有29家企业的农机产业园。

潍城区大型农用机械逆势发展,说明做研发要瞄准市场需求、把握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增长,在新常态下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说。

两个轮子一起转

锻铸第一动力,需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记者注意到,截至上半年,全省人才总规模近1500万人,比2010年增长五成以上。但与兄弟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旨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在前12批中,山东引进数量居第八位,落后于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

人才不足,一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养和引进。记者注意到,7月我省出台“十三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例如为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鼓励高校探索校校、校企、校所和国际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新机制。诸如此类,亮点多多。一个目的,尽快补上山东的人才短板。

针对人才不足,另一个有效方式是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对科技项目和科研经费管得过细、过死,是当前束缚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方面。李储林告诉我们,我省已出台政策,除重大设备的经费外,科研经费可以拿出20%作为效益奖,奖励科研人员。另外我省在去年已出台政策,科研成果收益的70%归个人,30%归所在单位。“此外还推出很多实招,将极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刘冰说。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还要走对路子,这需要政府对科技创新有良好的导向。据了解,我省近年来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0%左右,发达国家则在40%以上。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但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是基础性原因。为此,我省以科技创新绩效、对发展的贡献为导向,改革科技奖励制度。省级科技奖项已从2013年的近500项,压缩到现在的138项,压缩幅度超过70%。这一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还了解到,我省将出台关于科技体制方面的改革意见,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为了确保政府的科技决策科学化,我省将建立由技术专家、企业家、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决策论证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行业协会要发挥重要作用。胶州铁塔工业协会,建立公共创新平台,引进高校科研人才,加强行业自律。今年胶州的铁塔销量同比增长40%以上,是拉动胶州经济稳中向好的第一支柱产业。记者在潍坊等地也看到,行业协会是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企业抱团过严冬的有效组织形式。

新常态对创新驱动提出更高要求,山东经济平稳运行也需要更高质量的创新。只要我们把科技创新摆正位置,真正重视,锐意改革,就一定能发挥其第一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