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纸艺人孙凤玲:灵巧指尖撕出沂蒙风情(图)
24.04.2015 16:08
本文来源: 半岛网
来源: s.news.bandao.cn
73岁的孙凤玲,仍然坚持每天进行撕纸创作。
孙凤玲对剪纸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她在剪纸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用撕纸画表现儿时的回忆,粗大的线条、简单的纹理、粗糙的毛边,别有一番韵味。2007年,孙凤玲的撕纸作品荣获“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金奖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铜奖。
剪纸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4月22日,记者在费县见到了孙凤玲,她将有图样的白宣纸和黑宣纸钉在一起,简单地几下就撕出了一个小公鸡。孙凤玲没有学过绘画,她用回忆即兴创作,用指尖撕出精彩,再现了60多年前的童年往事。1942年,孙凤玲在吉林抚松出生。在她的记忆里,每到农闲时节,妈妈和奶奶会坐在炕上剪出精美的窗花,贴在家里的窗子上。
“为了让我听话,妈妈也会给我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让我自己剪着玩。”孙凤玲说,小时候剪纸的回忆是温暖又有趣的,冬天坐在热乎乎的炕上,随心所欲地剪出不同的花样,选出喜欢的窗花贴在书本里,奶奶剪出的石榴红彤彤的,仿佛每个石榴果粒都可以摘下来放进嘴里。
1950年,孙凤玲跟着爷爷回到费县,只有8岁的她,每天跟在劳作的奶奶身后。“那时候每天都有很多农活要做,奶奶佝偻的背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孙凤玲说,回到费县老家,一切都是新鲜的,收麦子、烧灶、垒墙等农活时常浮现在她的脑海。由于奶奶每天又累又忙,孙凤玲想要和奶奶一起剪纸的想法就一直搁置在了心底,直到工作后,剪纸才回到她的生活中。
挑战剪纸,撕纸画获肯定
1986年,在费县电影院工作的孙凤玲又重现捡起了剪纸的乐趣。“有一天我剪纸时想,如果我可以用撕纸的形式来达到剪纸的效果岂不是更美好?”孙凤玲在白宣纸上画出自己脑海里浮现的画面,用订书机将白宣纸和黑宣纸钉在一起,按照图画的纹路撕下。
“有次下班后闲着没事,我用报纸撕了个小狗,我儿子很喜欢。”孙凤玲说,用手撕出来的小狗带着粗糙的毛边,毛边像小狗的毛,显得非常可爱。
退休后,撕纸成了孙凤玲生活中的大部分,一天中除了极少的时间用来睡觉吃饭,大部分都用在了创作上,一遍遍地撕纸,一遍遍地修改。草图铺在地上、挂在墙上,不论是睡觉时还是做饭时,她都要寻思着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我撕出来的人物都是影像,作品外轮廓寥寥数笔,人物要表达的感情,都是用人物的动作来体现,和写意画相通,用手撕纸比剪纸更朴实、更大气。”孙凤玲指着桌子上的一幅作品说,《沂蒙老农》是系列撕纸作品中的精彩典型,每一个“沂蒙老农”都有父亲的影子,在130多幅《沂蒙老农》中记录了农村一些平凡的、甚至不被人注意的劳动场景,而这些平凡一旦被表现出来会让人感到无比亲切。
2007年,孙凤玲在朋友的推荐下,带着自己的撕纸作品到威海参加民间工艺年会,她的作品《对火》、《拾粪》、《捻线》组图荣获“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金奖;《祖孙》、《打石头》等8幅系列组图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铜奖。
坚持是因为热爱 更为了传承艺术
1999年底,孙凤玲偶然听说石井镇大集上有绣鞋花样剪纸出售,农历腊月十八那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她终于在集市上一低洼处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剪纸精品。“那时遇见的那个老太太就是厉害,我说什么花她都能剪出来。”孙凤玲说,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花样,她将想到的花样写在纸上,几天后再到老人家取。
像这样的执著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她走遍了沂蒙山区的村村寨寨,只要有剪纸艺人,她必一一拜访。孙凤玲说:“民间艺术在民间,民间的财富是无穷无尽的,这些花样要是丢失了就太可惜了。”
2006年,孙凤玲因患食道癌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手术后身体逐渐消瘦,身体上的不适也一直困扰着她,但正是对艺术的这种执着,支撑着她每天进行撕纸创作。“我这一生用心最多的就是收藏剪纸和创作撕纸画,民间艺术就是我的生命,活一天就要创作一天。”孙凤玲说,最令她欣慰的便是自己的小孙女受自己的影响,如今也喜欢上了剪纸和撕纸画。
文/片 本报记者 李丽 徐升
[编辑: 张珍珍]
本文来源: 半岛网
24.04.2015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