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山东省枣庄市紧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主题,在先期探索以“一证、一所、一社”为核心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按照“三延伸一创新”的思路,延伸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一、在确权延伸上下功夫,让农民享有更多的财产权利。首先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面积233.11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87.08%,摸索了“两书、一表、一图、一合同、一证”确权登记管理办法并在省内外其他地区予以推广。其次是积极推进农村其他产权确权登记。在前期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市62个村(居)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股份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完成7925宗;宅基地确权登记已完成390706宗;农村房屋权属登记已完成1715户,小城镇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实现突破,累计实现112笔3649万元。第三是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选择山亭区徐庄镇焦山空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符合“长久不变”要求的使用权流转、征占用补偿、纠纷调解仲裁、人地矛盾化解等相关制度。
二、在交易延伸上下功夫,为农村“资产”变“资本”搭建平台。枣庄市去年11月注册成立了山东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今年以来在全市建成以市级交易中心为龙头,7个区(市)级交易中心、60个乡镇交易所为支撑的三级联动交易服务体系,实现各类农村产权进场交易334宗,交易金额11.36亿元。出台《枣庄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枣庄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等文件,规范统一全市各级交易机构建设的外部设计、内部运作等。同时开通“枣庄市农村产权交易网”作为全市各类农村产权信息的统一发布平台。
三、在合作延伸上下功夫,着力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具有一定基础的生产型合作社设施建设,拓展功能,拉长链条,由以生产环节服务为主向农产品储藏、加工和销售延伸,使合作社更具生命力。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555家,其中以土地为经营纽带的合作社累计达到1623家;累计流转土地面积84.44万亩;支持合作社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为抵押,累计实现抵押贷款6.29亿元。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势利导鼓励合作社之间的再联合再合作,大力发展区域性联合会、产品协会、行业协会等。目前,全市农业科技、农产品安全、农业机械、农村信息化等12大类专项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到4050个。
四、在农村金融创新上下功夫,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撑。近几年枣庄市农地抵押贷款不断增加,但是与农业规模经营需求相比,缺口还很大。对此,枣庄市一方面搭建政银农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丰富抵押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流入“三农”。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审慎稳妥地发展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扶贫资金互助和供销社信用互助。枣庄市将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组织明确定位为“农村资金信用合作互助组织”,坚持“设立自愿、合作互助、运作规范、风险自担”四项原则,守住“不吸收存款,只吸收股金;不对外放贷,只对成员放互助资金;不对成员支付固定回报,只按赢利分红;不跨区经营,不超规模发展”四条红线,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加强金融办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合监管。目前,全市发展不同类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16家,入股金额共计1148.3万元,实现借款81笔397.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