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 江苏篇】放下锄头 换了行头 文化滋润:居民的别样幸福
“转变过去旧习惯,幸福快乐合家欢;身边小事别小瞧,文明礼貌很重要……”前不久,江苏省镇江市官塘桥街道草根明星韩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转变》,首次登上镇江市润州区官塘桥街道专场演出的舞台,引起了新市民的共鸣。“演得太像了,不就是咱们自己嘛!”“才不是,我早就改了旧习惯”……台下观众七嘴八舌说着各自的“转变”。
“与其说,拆迁安置进城的官塘桥村民,在小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如说,融城后,他们的精神面貌、文明程度、凝聚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春光这样解读《转变》的意义,也道出了街道文化惠民工程的“里子”——发挥文化“乐民、安民、惠民”作用,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展现出文明、和谐、幸福官塘的新风貌。
草根明星讲述自己的故事
韩静是当地的文化名人,不仅创作了舞台剧《农田交响曲》,将农民生活搬上舞台,而且随着官塘片区融入城市板块,又以小品《新官塘人的一天》,表达新市民融城后的心声,在当地引起轰动。
“这次的新小品《转变》,注重农民变市民后,行为习惯精神面貌的变化,和之前的两部构成了‘三部曲’。”韩静介绍,《转变》是《新官塘人的一天》的“升级版”,她经过一年的酝酿,完成创作,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让村民自己演自己。
演出现场,记者还见到了秀山村的明星窦家顺。看着台上13名演员,顺利完成了太平花灯阵舞表演,这位太平花灯阵舞的发起者,舒了口气,背起乐器要离场。“时间不够用。”原来,他正忙着“升级”父女对唱《逛新城》,“以前的歌词已经装不下我们城市的新变化,4段增加到了6段,添了交通四通八达、农民拆迁进城住高楼等新词。”不过,让他苦恼的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来扮女儿和自己对唱。
“你家姑娘窦卫琴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一旁的街道工作人员提醒道。今年43岁的窦家女儿正是平山姐妹艺术团的团长,“她也忙得很!”老窦心疼女儿。
艺术团迎来“新生力量”
几年前,窦卫琴接任平山姐妹艺术团团长,领着村民跳舞,成为一道文化风景。
“随着新城建设,征地拆迁,大家不住在一起,晚上排练不方便,舞蹈团一度中断。”窦卫琴坦言,去年街道文艺演出,平山村第一次请来“外援”,这让姐妹们看得直掉眼泪,“拆迁真的把我们拆散了?”
经过多方努力,今年初姐妹艺术团不仅重建,而且迎来“新生力量”,团员平均年龄仅40岁。当天的演出,她们以一支动感十足的爵士舞,重现平山姐妹团风采。“尽管村子拆迁了,但有了平山姐妹团,大家的心都还在一起,只要有演出,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住得远的,来回要一个多小时。”目睹“姐妹情深”的平山村工作人员李琦感慨道。
官塘桥街道党工委委员汪健介绍,目前,街道下辖的三个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团队,包括平山姐妹艺术团、秀山健身舞蹈俱乐部、官塘桥文化驿站表演队,并且连续多年自编自演举办农民春晚。
如今,韩静的小品、窦家顺的阵舞、平山姐妹的歌舞,已逐渐成为新市民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8年前,秀山村村民张荣英拆迁安置进了城,同时开始了她的“文化融城”——白天上老年大学舞蹈班,晚上在家门口跳广场舞,“不种田了,跳舞就是主业!”张荣英说,不仅打牌少了,而且心态年轻,身体动起来,睡眠、心情都跟着好起来。
彰显融城新风貌
“放下锄头、换了行头”,汪健介绍,三个村各有绝招,其中官塘桥村的“农田交响曲”、平山村的配乐诗朗诵“平山的呼唤”,秀山村的“秀山号子”“太平花灯”等节目,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其中“秀山号子”和“太平花灯”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经我们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样的农村文化已悄然转变。”
“吃过晚饭,附近的广场、空地,就热闹起来,吹拉弹唱跳,大伙个个精神十足!”有夜跑习惯的市民朱先生说,这两年,他是伴着音乐声绕着新城跑。
事实上,在官塘桥街道,文化活动已不仅是唱歌、跳舞、小品等外在表现形式,它还是一条系情的纽带,由此释放的文化力量,更衍生出凝聚力,助推街道的建设和发展。
“如今,我们的文艺团队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他们中很多人是当地的热心肠,带头参加、组织公益活动,以他们的号召力感染了更多百姓。”刘春光说,由此形成的文化效应,应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应有之义。
作者:朱婕 朱祥明 石玉成 徐晨晨 编辑:焦竞赛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