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320万救助上百贫困村 底线思维释放民生红利
相比往年,山东省济南市的100个贫困村今年春节过得宽裕许多。320万元慈善救助基金被用作对特困家庭的定向救助,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帮扶救助因病、因灾、因祸致贫的农村困难群众。
此刻,位于章丘市绣惠镇施家崖村的白莲藕生态园区内,庄稼汉马云忠的技术员工作干得更加从容。回想起自己从前的几亩荒地如今流转成“真金白银”的白莲藕田,他和家人满心欢喜地盘算着来年的好光景……
经济“新常态”下,民生改善在提速。
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对比以往“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的表述,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然而,民生改善不可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扶贫救助、就业扶持,还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都要充分考虑经济减速、结构调整深化、财政收入增速趋缓等带来的新情况新矛盾。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必须要突出“保障基本,兜住底线”,这样才能实现把改革红利送到社会最基层的目标。
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着凝心聚力的程度和改革推进的力度。顺应新期待的改革,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中之重。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民生领域的矛盾更加复杂多变,济南市在民生保障的基础上提出民生建设,意味着修修补补的方式被系统设计、制度优化的新路径取代。
攻坚克难,转型济南发出时代最强音:当GDP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却一路走高。深改元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均高于生产总值增幅。而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也没有影响就业形势的持续向好,新增就业人数增长明显,登记失业率明显下降。更让人欣慰的是,尽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但用于民生的“真金白银”却大幅增加。
从微观上看,这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上,有的立足当下,有的着眼未来,有的涉及面广,有的是多年未决的“硬骨头”,但件件切中百姓心坎。
把城市的发展放在全局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就会更加准确;把社会的变革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才能更加清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以说,一年多来,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新年伊始,全市改革更是呈现加快推进之势,围绕群众期待,突破藩篱、快马加鞭,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已然开始相继“破冰”。
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必须破除体制障碍,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为核心,以改革建立起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