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图说:综艺大电影的“怪胎”成长记
继2014年根据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品牌所衍生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创下6.9亿元票房后,2015年《奔跑吧兄弟》电影版再创“综艺改编电影“的票房奇迹,当前为止,已累计票房3.5亿。
但“临阵磨枪拍了6天就仓促上阵”、“没有故事情节”“毫无制作水准”“直接将一期综艺特别节目搬上大荧幕”…所有这些都令业界人唏嘘不已,表示看不懂中国电影市场了,综艺电影如今就如同电影市场的一个“怪胎”,虽然长相奇怪,但是却强壮而有力,生下来便将其他电影远远甩在起跑线上,以自己与生俱来的优势抢食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份额。
为什么综艺电影生命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也有大量胎死腹中的综艺电影?通过钛媒体作者收集的数据来窥探它成长强大的端倪。
强势的先天基因,不是现象级就别玩了
获得高票房的节目,首先的是现象级别的,已经具备全民的话题性,这一点在近些年上映的几部综艺电影的映前热度一目了然,据数据显示(详见图1)映前《爸爸去哪儿1》《奔跑吧兄弟》的媒体关注度、公众影响力均远超其他综艺电影。
如此高的话题性,让其他综艺电影望尘莫及,这就不难理解,这些非现象级的综艺电影为什么会胎死腹中,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先天基因不足……
长得不像电影不重要,关键得长的像爹妈
高票房综艺电影经常遭人诟病的便是它没有一个电影该有的样子,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精良的制作,就是综艺节目本身的延伸,凭什么可以狂澜几亿回报?
说到长得像电影,拥有完整电影剧本的,倒是去年上映的《好声音为你转身》《我就是我》等两部综艺电影,但是他们却遭遇票房惨败。其实这两档节目也是高关注的大热综艺节目,可为什么却营养不良呢?
从艾漫科技影片观影期待因素热词的数据发现(详见图2),观众期待《爸爸去哪1》《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兄弟》的主要因素是对节目有感情,对节目有不舍……由此而见,观众之所以去电影院看综艺电影,最主要是延续对节目的情感,只是利用一个更为线下社交的环境(电影院),去延伸这种情感。
所以热门综艺节目变身电影的关键不是营造一个新鲜的故事,而是要延续节目的情景与内容,以顺利完成观众的从节目到电影的移情。所以《好声音》和《我就是我》虽然有着很好的基因,但是却在发育过程中,基因变异,让自己的原来的面貌模糊不清,观众自然不会买账。
把握最佳时间,分娩太晚恐错过先机
参照几部影片在改编成电影的时间来看,《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奔跑吧兄弟》是时效性最高的两部影片,分别在节目最后一期之后30天,7天就上映(详见表1),而其他几档节目上映日期都拖到了少则几个月,多则1年的时间。
从艾漫关注度指数曲线图发现(详见图3),《爸爸去哪儿1》《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兄弟》的电影热度是与节目的高关注度曲线无缝链接的,很好的借势了节目的影响力,帮助影片营销,这恰好吻合了《爸爸去哪儿》的营销策略,借着大家仍在回味最后一期,对第一季恋恋不舍时,主创团队用一周的时间拍出一期节目打造成电影版在春节档上映,吸引了原本就眷恋节目的观众。
今年的《奔跑吧兄弟》更是充分利用观众对于节目的热度,持续发酵该品牌效应,保持高密度的曝光率。在1月16日最后一期结束,向大家预告大电影的同时,在1月23日适时推出一期积聚众多主创的魅力盛典,此时距离电影上映只有一个星期。
而相比《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我就是我》等失败案例(详见图4),则距离综艺节目的播出日期相距较长,在该节目热度已退烧冷却后再推出,宣传营销等工作都很难再借势。同样是《爸爸去哪儿》品牌衍生的《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以及《爸爸的假期》,上映时间已距综艺节目播出时间较远,因此在关注度上很难再掀起群体的狂热情绪。
虽然外表不像电影,但内在核心部件都得是电影标准
1.大咖上位 博人气
除演员表现外,其本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是评估市场回报的重要指标。如下图数据呈现结果(详见图5和图6):几部由综艺改编成电影的作品中,主创的人气热度差距较大,其中《爸爸去哪儿》1、2部以及《奔跑吧兄弟》中几位主演在网上的讨论量极高,而对比失败案例,《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中影响力最大的不是几位选手,而是导师汪峰和主持人华少。
电影观众对主演不认可,是决定影片成败的主要原因,否则一部电影的主要成本也不会集中在演员片酬上了。同时诸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每期都会特邀神秘嘉宾来客串,不同地区、领域的跨界明星可以随时保持内容的新鲜感和主创的热度,让观众对每一期的嘉宾都有期待感。
相比失败案例《宝贝对不起》,虽然创意脱胎自热门综艺《变形计》,运用明星真人秀的方式,但之前明星家长和萌娃们并没有参加过该综艺节目,对于观众来说,不具备认知度,且明星本身的热度较“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兄弟团”成员也相去甚远。
相比而言《快乐到家》则充分利用“快乐家族”的粉丝效应,以及主演的搞笑特质,打造了一部深受《快乐大本营》受众喜爱的影片。
2.场景新奇 夺眼球
丰富的场景是保证画面养眼的不二法门。电影作为一个至少在十几平方米的银幕上传播的产品,对于其视听方面的要求非常关键。从艾漫科技数据显示(详见图7),观众对电影《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的正面评价中“场景画面、环境、人物造型”等热词占了重要比重。因此不论是《爸爸去哪儿》还是《奔跑吧兄弟》在场景呈现上都十分丰富,团队每期都会到一个新的地方,均是风景如画,赏心悦目的地方,给观众以新鲜感。
而《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我就是我》虽然在比赛的过程中,歌手的表演以及灯光舞美的配合可以得到视听震撼,但从空间上来说,比较局限单一,如果仅仅是一场无法与真实歌手互动的虚拟音乐会,则很难让电影观众买账。
3.不编故事,不代表没有故事
虽然《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看似没有编纂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明星探险、挑战,在结构上传统电影包括主线和副线双线并行等讲故事的技法,早已在综艺节目中就得以运用,所以像《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从节目开始就在“讲故事”。
其中《爸爸去哪儿》主线是大家一起挑战做任务,副线是各组“星爸”和“萌娃”的私人小故事,而《奔跑吧兄弟》更是用两个战队二元对立的传统对抗模式,每一集的内容都杂糅结构了经典的影视作品,几乎每一期就解构了一个电影类型元素,运用灾难片、悬疑片、武侠片、爱情片等商业电影的元素山寨包装,在观众面前重新呈现一种解构主义的喜剧感。
4.打造合家欢 喜剧才是硬道理
市场上缺好的喜剧,而《爸爸去哪1》《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兄弟》虽然不是喜剧,但是内容趣味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已然达到了了一个喜剧电影应该有的效果。从两部影片的正面热词看(详见图8),“笑”这个词是成为最突出的点,这就是迎合了贺岁、春节档期观众的合家欢的需要。
反观而《宝贝对不起》,同样是“亲子教育”的主题,其母体是已热播多年的《变形计》,此次用明星带孩子去同步体验艰苦生活,深度走进苦难人生,获得成长教育的卖点,本身从体验感来说,见惯了《爸爸去哪儿.》那种温情教育,寓教于乐的观众很难接受花钱买罪受,去看一部“虐心”苦情戏。综艺与电影从构建基因来讲,最重合的就是“娱乐”这一部分。
通过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综艺电影从“怪胎”成长为“巨婴”的过程绝非偶然,它有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先天条件,从电影作品角度讲,虽然有着天然巨大缺陷,但是却成为迎合市场的卖座商品。
自《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电影问世,让我们看到了综艺IP衍生的价值, 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资本尝试运作此类“怪胎”电影,随着文化市场不断扩张渗透,中国的电影观众结构层次更加多元,对于观影体验要求也随之增高,而市场上能够精准定位观众的“走心”电影相对稀缺,也是综艺“怪胎”电影有市场的主要原因。
相信,当所有的电影从业者和电影观众能够以包容的心态正视这种“快餐文化”的特点,用心去挖掘不同的文化培养出差异化的观众口味,中国电影的生态才会更加健康。(作者:王蓓 杨峰)